許多年沒去頤和園了。上一次是七年前,住在北大,有輛自行車,每天早上五時起身,騎着車亂逛。有一天騎到頤和園東北角,見一群人都把自行車斜靠在牆邊,從一個小門入園。我也老實不客氣隨着大流入了園,就此每早在頤和園晨練,持續了一個多星期,把頤和園摸了個遍。後來猜想,人們大概都有年票,大清早沒人管,便開個小門,任人出入。反正不會有觀光客在破曉時分,頂着熹微的晨光來逛園子。
這次來頤和園,由後園的蘇州街,拾級而上,翻過萬壽山後山,繞過正在修葺的佛香閣,從排雲殿迤邐下山,一直走到昆明湖邊。因為長廊也在整修,包了個嚴嚴實實,雕樑畫棟全裹在層層纏繞的塑料布中,頗感掃興。朋友說,再過幾個月就煥然一新了,去看看石舫吧。
眼前的石舫似乎與記憶中的不同,少了一種蒼涼的滄桑感,也缺少歷史磨蝕的斑駁。倒像是半老徐娘,塗脂抹粉之後,打起絹帕,學十八歲的格格,迎風搖曳,嬝嬝娜娜起來。石舫上層的欄柱,都漆髹了彩色的藻飾,仿歐洲宮廷廊柱或帷幕上的圖案,好像隨時會從柱後閃出一位金髮貴婦似的。想來這也是最近的「煥然一新」,應當是慈禧剛修好頤和園時候的風光吧。
從小就聽說,建造頤和園,費資五百萬兩白銀,挪用了北洋艦隊的海軍經費。假如這筆經費好好用在海防之上,則甲午之戰還不知道鹿死誰手,李鴻章也不至於去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了台灣與澎湖。還有一位老師說過,這艘石舫是中國的奇恥大辱,慈禧為了一己的賞玩,建了這艘不能動的石頭船,卻葬送了北洋艦隊,也葬送了大清帝國。
我跟朋友說,石舫原名清晏舫,是乾隆二十年(1755)建的,比甲午戰爭早一百四十年呢,與北洋艦隊的經費無關,要怪也只能怪重修頤和園,特別是萬壽山與昆明湖的修建。朋友說,其實我們都得感謝慈禧,感謝她老人家挪用了五百萬兩海軍經費,才有了今天的頤和園,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否則,還不是給北洋艦隊貪污腐化掉了,一樣打不贏甲午戰爭。
聽了朋友的「反動言論」,我肅然起敬。想起近來馬幼垣的一篇學術論文〈劉步蟾與東鄉平八郎〉也是說的這個理,不禁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