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投資於「預期」,當預期某企業的盈利大增,便會有人早着先鞭,買定股票等業績公布,當預期某企業將會被收購,便有投機買入的活動,希望消息公布後大撈一筆,這都是普遍的市場行為,合乎人性。
然而,「預期」一詞應作進一步分析,否則會鬧出笑話,招致損失。先問:一個「預期」是如何誕生的?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可以是專心研究、苦心分析的結果,也可以是一廂情願的自我幻想,更可以是子虛烏有引人入局的謊話。
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消息、同一份業績報告,都可以產生不同的預期,故預期要分你我,但以何者為準?市場的智慧是「投資是投資於別人的預期」,但並沒有解釋「別人」是誰。筆者以為,那是指「大眾」的預期,即大多數的股民如是想,這種想法自然會一定程度轉化成買賣行動,故成了推動股價上落的動力,當然也可以是大戶看準大眾有這集體預期,按這預期舞動股價,「請君入甕」。
這兩天股市炒美國停止加息,傳媒普遍報道「投資者預期美國將暫停加息」,分析員也如是說,但這是誰的預期?美息是否上調,投資者的預期可供炒作,但不可信以為真,因為伯南克如何「預期」通脹才最重要,然而誰清楚他的預期?
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