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給本港一個數碼化機會

傳訊四圍炳:給本港一個數碼化機會

若大家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民眾如何使用數碼科技,其中只需要留意一下當地市民在交通工具上的「科技生活」,從中可略知一二。近日,筆者到日本作了一個鐵路之旅,用近距離觀察這個科技強國。日本是最早發展寬頻流動通訊的地區之一,當年的i-mode創同業之先,成為各地寬頻電訊業發展的藍本。據筆者多日觀察了解,日本民眾(至少包括鐵路的乘客)使用數碼產品的成熟程度十分之高,手持手機、手提電腦、遊戲機或PS2的人隨處可見,並且以年輕一輩為主。不過,驟眼來看,日本民眾使用資訊科技的程度跟香港人差不多。

香港人使用機會最高

不過,港日兩地至少有一點不同。在日本,外文並不普及,所以上網像個內聯網,大部份用戶只愛看日文內容。相反,香港人除了看中文內容外,也經常瀏覽採用英文的國際網站。
事實上,以統計數字而言,整體來看香港的數碼化比日本更先進。ITU曾經做了一個名為DigitalOpportunityIndex(DOI)的計劃,研究各地的數碼化發展程度,以民眾使用機會、網絡的覆蓋和使用水平三方面來評分,結果顯示南韓的整體得分全球最高(0.76),香港緊隨第二(0.67),日本屈居第三(0.66)。若看分數的細分,香港的民眾使用機會(0.99)高於南韓和日本,但使用水平卻遜於這兩個國家。
香港的民眾使用機會高,全賴電訊市場開放和競爭,令多家電訊供應商同時提供服務,讓市民有更多選擇;但有選擇不等於一定會選用該等服務,而香港人的使用水平較低,可能與目前普遍就業人口的教育水平有關。不過,隨着新一代普遍在小時候已習慣使用資訊科技,他們會逐步進入就業大軍,這個情況在未來十年相信將會大為改觀。

開放市場拓展新服務

然而,數據可能不能反映固網和流動網融合的重要性。當愈來愈多人接受使用流動電話取代固網電話,流動通訊量愈來愈大,兩者便有滙聚的客觀條件,彼此滙聚後,電訊商便可開拓新的服務。政府要做的是把阻礙兩者融合的界限打破,像取消流動網向固網繳付的互連費。這個電訊管理局現在做對了,問題是如何回應電盈的反擊。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