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地底是埋藏了數十年的垃圾,地面卻是蝶舞蹁躚的好風景。中文大學生物系師生用了數年時間,在多個已關閉的堆填區上逐臭兼尋寶,結果真的給他們發現一些自然瑰寶。他們的研究發現,正在修復的堆填區不乏生態多樣的樹林,吸引了大量蝴蝶入住。 記者:蔡元貴
研究大多集中在醉酒灣、小冷水、望后石谷及將軍澳四個關閉多年的垃圾堆填區。負責研究的中大生物系學生許文翰說,他們在多個堆填區記錄蝴蝶存活狀況,因為國際生態研究都常用蝴蝶作為一個區域生態環境優劣的指標。在四個堆填區上,他共發現了75種蝴蝶,包括常見的亮灰蝶、毛眼灰蝶及寬邊黃粉蝶等,也有一些本港較罕見的品種,如紅珠鳳蝶、優越斑粉蝶和無標黃粉蝶等。
總面積約300公頃
另一位生物系學生蘇偉恩則嘗試以蟻類的數量分析堆填區的生態,結果顯示,在醉酒灣、小冷水及將軍澳三個堆填區,蟻類品種多樣化程度跟富庶的大埔滘自然保育區分別不大。蘇偉恩說:「地面生態咁豐盛,好難想像地底全部都係垃圾,我問過附近居民,佢哋都話根本唔知嗰度係堆填區。」
本港現有13個已關閉的堆填區,總面積約300公頃,相當於香港市區總面積的1.6%,足以容納300個足球場或15個維多利亞公園,環保署已委託承辦商分階段進行修復工程,並制訂發展方案,主要把場地改為康樂設施。
學者建議保留現狀
中大生物系副教授朱利民認為,關閉了的堆填區不一定要發展作康樂用地,政府可考慮保留現狀,以保育生態。研究報告在望后石谷堆填區記錄得12種兩棲及爬蟲類動物,包括不常見的南草蜥(俗稱草龍)。朱利民說:「修復中嘅堆填區為動物提供了適合的生態環境,是稀有物種的潛在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