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熱戲:《龍虎門》改編得尷尬

非常熱戲:《龍虎門》改編得尷尬

不像發生在古時的《天下》及民初的《中華英雄》,要把《龍虎門》漫畫拍成電影,故事的時代設定,首先就是個棘手的問題。如果忠於原著,背景設定為七十年代的香港,觀眾會厭舊;倘若改為目前,一部沒有槍彈、且涉及踢館情節的動作片,又會令觀眾感到不切實際,難以投入。要避開這個尷尬局面,葉偉信聰明地建造了一個異域──運用美術及拍攝技巧,糅合中、日風格的場景布置及對比強烈的色彩,營造出一個如幻似真的空間。成功超越了時空局限,那麼看見石黑龍站在古樸的武館前,掏出Nokia3250播歌,觀眾都不會感到突兀了。
畢竟《小流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漫畫,辟「娘」味至為重要。形象顧問張叔平為三位主角重新包裝,分別把王小龍與石黑龍襟前的閃電及蠍子圖案縮小,亦為王小虎胸前的星星加上縫線。WellDone,看上去的確「潮」了,不過反觀三位的頭髮,幹嗎會枯澀得像掃帚?在漫畫中只有王小龍的頭髮蓋住半張臉,在電影中余文樂與謝霆鋒卻亦加入「披頭」行列,這樣「型仔」嗎?頭髮濃厚,也可以飄逸,塌下來,除了有助武打替身掩臉防穿崩,真想不出還有甚麼優點。
論劇情,此片相當老套。也許武俠故事皆離不開為父報仇、捨己為情的套路,分別只在於細節處理是否獨到。此片欠缺細膩的情節,蓋因在有限的時間內,要交代的人物背景及關係委實太多。恩情瓜葛是夠多了,然而如浮光掠影,匆匆略過,沒有一段能夠說進心坎裏。
另一弊端,是電影的推進模式過於公式化,一場武戲緊接一場文戲,談情與打鬥場口梅花間竹,計算的味道太濃,反而減弱了戲味。最離奇的,是黃玉郎以奇俠的名義登場,變相以作者身份授予三位主角絕學,擊敗火雲邪神──用一個脫離電影的情節,來交代整部電影的轉折,難免敷衍。
動作場面卻是十分精采。甄子丹打得好看,由他教導出來的謝霆鋒亦甚有姿勢。紮實的動作設計,配合出色的特效鏡頭,此片的武打部份令人賞心悅目,尤以在日本餐廳內圍毆一幕最為驚喜。鏡頭以垂直俯瞰角度拍攝如FloorPlan的日本餐廳,一氣呵成捕捉數十人從一個房間打到另一個房間,風格是有點像《原罪犯》中崔岷植過關斬將的一幕,不過換上嶄新的拍攝角度,又帶來了另一番刺激感。總括而言,整體上《龍虎門》遠不及兩人的前作《殺破狼》,動作場面則能維持高水平。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