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銘 香港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幾年前的一天上午。在耶魯大學法學院任教的蔡愛眉(AmyChua)辦公室來了位女生,名叫Kanchana。她要跟蔡教授討論一些論文的細節。公事談完後,蔡教授問學生一個她今天認為政治並不正確的問題:她是不是anethnicChinese。學生來自泰國。這問題若用中文來說,就是:你是不是泰籍華人?
Kanchana回答說:「泰國人是華人啊!」跟着馬上修正:「Well,有一部份華人血統吧。我自己就有中國人的血統。在泰國每一個人都有華人血統。Well,幾乎每一個都有華人血統。」
以上這段對白,出現在我早前介紹過的蔡愛眉《WorldonFire》(焚燒的世界)一書中。蔡教授從研究資料看出,華人對泰國經濟命脈的操縱,雖然像在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無孔不入,但排華事件卻從沒有像在印尼、馬來西亞那樣一發不可收拾。泰華只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十。幾乎全國最大的銀行和企業集團都在他們名下。億萬富豪都是華人。更值得注意的是,泰國政壇不少風雲人物,包括首相,都有華人血統,雖然他們掛的是泰國姓氏。
異族相處的困難
異族相處,要相安無事,實在不容易。為甚麼泰國在東南亞諸國中是個顯著的例外?其中一個最常引用的論點是通婚。華人在泰國娶當地女子,相當普遍,但唐山大兄跟印尼或馬來西亞婦女結婚,幾乎絕無僅有。為甚麼有這種現象?據新加坡一位教授的解釋,這都是theporkfactor所導致的。印尼和馬來西亞信奉回教,不吃豬肉。華人「無豬不歡」。飲食習慣不同,兩個族群就難以在飯桌上「交流」。平日見面,不是與衙門公事有關就是生意上的往來,哪能擦出愛情火花。
另外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宗教。泰國人信佛。印尼和馬來西亞人信奉伊斯蘭。佛教在中國源遠流長。華人在泰國謀生,跟當地人相處時,這種文化背景有助融入他們的社會。
這樣說來,泰華兩族相處,應該是「水乳交融」了?事實並不如此。依蔡美眉所列的資料看,表面和諧的關係下面也有暗流。磨擦和衝突的起因多與經濟有關。正如蔡教授的學生Kanchana所說,「所有在泰國的金舖都是華人開的。我是說pureChinese,純種中國人。經濟衰退時,泰國人的怨氣就發洩在他們身上。」
態度「崖岸自高」
除了貧富懸殊造成的敵對心理外,華人「崖岸自高」的態度也教當地人側目。譬如說他們拒絕「泰化」。一九○九年中國政府頒布的國籍法,訂明凡是中國人所出的孩子,不論生於何地,都是中國人。當時的泰皇拉馬六世大為光火,出了一本名為TheJewsoftheEast的小冊子,一一數落「東方的猶太人」在泰國的各種不是。
有哪些不是?蔡愛眉引用了曾在馬來西亞當過殖民官的VictorPurcell在其著作《TheChineseinSoutheastAsia》的話說:「中國人在暹羅的地位跟猶太人在歐洲相似。這兩個族群對自己的血統必信必忠。中國人不論在哪兒謀生、拿甚麼國籍,他們基本上仍是依然故我的中國人。」
為了錢甘受折磨
跟猶太人一樣,中國人也有與外族通婚的例子。唐山大兄若娶泰女為妻,假以時日,這位暹羅小姐就會變為唐山大嫂。當然,他們的子女也繼承香火做華人。泰國男子娶華婦為妻,婚後唐山女子依舊戀戀唐山。為夫的在家有樣學樣,最後自己也變了半個華人。
Purcell說,中國人為了錢,甘心忍受任何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折磨。"AnyonewhohaswatchedChinesecoolieseatcannothelpbutfeelasenseofrevulsion,sinceitseemsthatthefoodtheyeatwouldhardlyattractthecurswhichroamthestreet。"英國殖民官員的話,也幽默得刻薄:「任何人看過中國『苦力』吃的東西,都會惡心得要吐。他們吃的東西,連街上的貓狗都不屑一顧的。」蔡愛眉引用的是牛津大學一九六五年第二印刷版本。VictorPurcell的生卒年是一八九六─一九六五。他上面說的話,今天看來,當然政治非常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