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多花六千萬只換來更多「政治飯」 - 盧峯

蘋論:多花六千萬只換來更多「政治飯」 - 盧峯

為甚麼特區政府要每年花額外的六千多萬元增設副局長及局長助理的新職位呢?
政府的諮詢文件說,因為要開放政府的職位讓不同背景的人士有更多從政的機會,以便培養政治人才。
為甚麼特區政府要在局長之下增設月薪高達二十萬以上的副局長及局長助理呢?
政府的諮詢文件說,是因為現時政治班子只有十四人,政府的事務數量卻迅速增長,複雜程度也與日俱增,故此需要為局長增設副手及助理。
為甚麼特區政府要增設二十多個高層的政治任命職位呢?
政府的諮詢文件說,是為了讓公務員和政治任命官員之間的分工更加清晰,以維持公務員體制的完整性和中立性。
從表面上看,特區政府提出的理由好像有點道理,但只要仔細想一想就不難看出這些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政治人才最重要的技巧、最重要的素質是懂得如何跟市民溝通、是可以感受到市民的喜與憂、是要跟市民同聲同氣;而要掌握這些技巧、這些素質,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有志從政的人參與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因為只有經歷過沿門拜票的洗禮,從政者才會真正明白市民想的是甚麼、急的是甚麼;因為只有透過落區「洗樓」、「洗邨」,從政者才會跟市民建立起一種「自己人」的感覺。但若果按政府的建議讓從政者空降進政府極高層,他們便很容易產生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甚至自視為精英,不把市民的感受放在眼裏。這樣下來,他們怎樣跟市民溝通、怎能成為協助特首及主要官員向公眾推銷政策的「人才」呢?

至於以政府事務數量迅速增加及愈來愈複雜為理由增加政治任命的官員也是說不過去的。應該看到,所謂政府事務增加是一個非常含糊不清的概念,它指的究竟是政府新政策增加、政府的服務增加還是政府收到的投訴增加呢?若果政府指的是有新政策需要推動,那它乾脆設立新的部門或重新分配不同部門的職權就好了,根本沒有需要在所有政策局都開設極高層的職位。另一方面,目前的政治環境無疑較以前複雜,政府推動政策也比以前困難;但要扭轉這樣的困局必須首先改變畸形及缺乏認受性的政制,以重建割裂的行政立法關係,要是政制維持現狀、要是行政立法關係不改善,那增聘副局長或局長助理只會令政治飯局更氾濫、只會令進出立法會議事堂的官員愈來愈多,而政府的施政則依然寸步難行。為了多些政治飯局、為了多些沒有效果的政治游說而每年額外花費六千多萬公帑,值得嗎?
最令人擔心的是,增設副局長及局長助理這樣的高層政治任命官員不僅令政府的決策層更臃腫,也令政治任命官員跟高級公務員之間的權責更容易重叠、更難分清楚,甚至可能出現互相抬槓、互不合作的情況。事實上在前特首董建華引入高官問責制後已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再增加政治任命官員的數目只怕會令問題更嚴重,甚至可能影響政府的管治及施政效率。
也許,政府希望增設所謂副局長或局長助理是想引入更多政治化妝師,為政府的政策、形象塗脂抹粉。但政治化妝師太多只會令政府形象及訊息變得不統一,特別當每位政治化妝師各自為自己的局長盡力爭取曝光、盡力勾畫美好形象時更易出現惡性競爭,互扯後腿,到時特區政府將成為不斷「變臉」的怪物,令市民無所適從,令施政失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