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域(1220)事件中,大家都想吸取教訓,有利日後趨吉避凶。連非常專業的銀行家也失守,基本上甚難,但既然爆煲事件的資金損失,主要來自債權人,便應該要有一些新思維。
借貸十幾億元後,假如要有心穩住股價,其實彈藥充足,不是怕股價大跌被人斬孖展倉,而是怕債權人懷疑,在未完成部署之前便臨門追討,所以股價下跌的時候,通常已是在故事的尾聲,當不用再以股價增強債權人的信心時,無謂錢便不必嘥。
要穩住股價,有些借力打力的槓桿伎倆,說的是派息,或者老闆入市增持及公司回購,後者更加慳水慳力。所以不能再盲目迷信投資書,以為這些行動代表內幕人士看好,要小心人家利用這些迷信去達到目的。當市場相信一些現象的時候,這些現象便往往會變質。
在今次事件中,其中一個啓示是投資會變得更加專業。大舉借貸然後大舉擴張,原本相當正路,沒有鴻圖大計,根本不會向市場伸手。但借回來的大筆金錢,原來是人家的目標所在的話,要分辨好壞,便變得並不容易。
筆者相信大部份人都選擇不去冒險,因為實在欠缺能力去監察那些大規模擴充計劃的進展,寧願錯失機會,也不想一鋪清袋。只有比較專業的行內人,因為注碼大可以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又有人手去密切監察,才會有興趣參與。自己沒有本事賺的錢,便不是屬於自己的,有這種自知之明的話,投資路上一定順暢得多。
假如仍想冒險,筆者會建議避開那些表面上盈利和現金流沒有問題、可是卻連年集資、大肆擴張的公司,資本開支勁高,其實是不少出事公司的共同特徵。
未必有問題,甚至因為有商機,才積極把握機會擴展。但這個做法始終代表高風險,而且有些公司的擴充,有愈來愈無厘頭之嫌,不是欺詐,也有頭腦過熱之嫌。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