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想做股市贏家兩大禁忌要戒

財來自有方:想做股市贏家兩大禁忌要戒

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事實上,要在股市中賺錢並不困難,道理亦非常簡單。不同經濟及行業都有其周期,投資技巧再差的人,只要有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便有機會能享受到資產升值所帶來的好處。環顧左右,在股市失利的人,所犯上的是「如何在股市賠錢」的投資禁忌;而在股市獲利的人,採取的卻是「如何在股市賺錢」的投資法則。讀完這文章後,讀者可自行決定哪一種投資策略最適合自己。

這篇文章對3種人可能完全沒有參考價值──第1種是有資訊優勢的人。如果他們取得確實的內幕消息,投資幾乎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利,當然可以不理會本文所寫的法則;第2種是很會分析研究和直覺很好的人。這種人犯錯的機會比較少,在捕捉時機及選股方面比一般人有彈性;最後一種是運氣很好的人。這種人閉着眼睛作投資,成績比專業人士還要強。筆者身邊就有每次都抽中大獎的朋友。這些人運氣如此的好,即使採用了本文的賠錢投資法則,結果也不會太差,只是風險較高而已。
絕大多數投資者都不歸類上述3種人,不過他們卻「忘記了自己是誰」,誤以為自己就是上述那3類人。他們具有「投資就是要賺大錢」的心態,對區區10%的回報率,完全看不上眼,認為每年最少要賺40%以上的產品,才有投資價值。

追求回報忘卻風險

可是,投資者應該有一個觀念,就是投資回報率超過公司盈餘增長的部份,基本上是零和遊戲。所謂「零和遊戲」,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遊戲──若有人賺錢,就有別人賠錢。股市的長期回報率在20%以下,要經年累月地賺取超過這個回報,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禁忌一:自視過高
問題就出於散戶過份自負的超人幻覺,認為別人不能,自己卻做得到,忘記了別人也是同樣聰明。大家不妨想一想,當你買入1隻股票時,那個賣股票給你的投資者究意在想甚麼?他們也不是儍瓜來的。況且,內幕人士和專業機構的消息,一般比散戶靈通,時間一久了,就會有不少散戶不支倒地而退出市場。
若論聰明才智,較諾貝爾獎得主更高明的人,可說是鳳毛麟角。美國公司長期資本管理(LTCM)的合夥人中,就有兩位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即使如此才智過人,該公司於1998年還是把數以十億美元的資本賠清光。一般投資者如果沒有風險觀念,只會跟進跟出,或憑猜測短線進出,不要說理財致富,血本無歸是輕而易舉的。
禁忌二:投資變投機
台灣股市有一句頗有趣的說話,就是「長線不如短線,短線不如內線」。內線的意思,就是一些內幕的消息。不少投資者既然無法成為「內線」,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做短線,藉猜測別的投資者心理或消息,作為買賣的依據。但由於人的心理及市場消息反覆無常,投資者自然會短線進出頻繁,由投資變成投機。
對很多投資者來說,投資與投機沒有分別。他們所持的理由是:任何形式的投資都有投機的味道,因為幾乎所有投資渠道都有風險,而一個人在做投資決定時,必定要對資產前景及時機作出判斷,而或多或少憑着幾分運氣。無可否認,投機的確是發財的捷徑之一。正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惟有承擔高風險,才可能獲得高回報。但如果投資者一味只想短期致富,一廂情願地以為只要積極承擔風險,發財便指日可待,而不真正了解投資的真義的話,那麼,看的便完全是你的運氣了。

捕捉時機最重運氣

一般人容易犯的錯誤,是在股價下跌時不敢進場,在上升趨勢剛形成時猶豫不決,錯失良機。等到他們出擊時,很多時已經是升浪的尾聲了。事實上,「捕捉時機」通常不會是散戶擅長的把戲,時機選得好,是運氣多於實力。
另外,短線進出的最大問題是交易成本太高。本港投資者買賣股票,除了要每次收取經紀佣金外,還有0.005%的證監會交易徵費、0.005%的聯交所交易費,以及0.002%的投資者賠償徵費。雖然交易成本還算是很低,但如果交易頻繁或玩「即日鮮」的話,交易成本便會大大地侵蝕投資回報。
投資者不要忘記「我是誰」,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玩「即日鮮」的。擁有對金融市場全面的認識、全情投入,以及過人的直覺,都是成為專業投資者的先決條件。如果要做一位「專業」的投資者,唯一的方法,就是認真做研究,尋找具潛力的「長線」投資機會。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