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都會嗎?

香港是國際都會嗎?

柯程欣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

所謂「亞洲國際都會」的口號,最讓本地有識之士汗顏。能稱得上國際都會,一般市民總不能缺少一點國際視野吧?
可是,就以此刻國際焦點新聞,即以色列和黎巴嫩的衝突作例子,隨便問你身邊的人,以色列和黎巴嫩位於哪裏?兩國之間有甚麼關係?是次衝突的前因後果是甚麼?英美兩國為甚麼總是寬待以方?中國的立場是甚麼?為甚麼衝突以後,中東諸國、印尼、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總有民眾上街焚燒美國國旗?聯合國為甚麼沒法制止這一切?或者,問一個更簡單的問題吧,你對是次衝突有甚麼看法?

欠缺國際視野

這一連串的問題,問上十個人,恐怕沒有三兩個能答得上。好,政府說,香港是經濟城市,不應多談政治。篇幅所限,先假設政治和經濟可以分開處理。那就轉一個場景,隨便問你身邊的人,英美兩國如何自八十年代起主導了世界經濟發展?戴卓爾夫人和老布殊推行了甚麼嶄新的改革?新自由主義是甚麼?世貿對富國窮國的影響是甚麼?或者,問一個更簡單的問題吧,去年在香港舉辦的世貿會議,真的是成功的一個經驗嗎?有多少香港人會知道,歐美在農產品補貼的問題上,只作了極輕微的讓步呢?

傳媒不作貢獻

很可惜,從來都沒有機構做過相關的調查,也就是沒有所謂的科學證明,去驗證「香港人沒有國際視野」的說法。不過,社會對國際焦點新聞有多關心,也可以從曲線看。本地電台有多少有關國際衝突的節目?這類節目的聽眾又有多少?報刊對這主題的問題有多重視?在好些銷量甚高的報章,西方國家元首之間的花絮新聞篇幅,為甚麼比衝突還多?
本地電視台的新聞節目裏,相關主題又佔了多少時間?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裝顯示器前,不是高喊這樣做有助加強公民教育嗎?那麼,號稱全港最大的戶外流動媒體,有沒有盡過半點責任,報道過任何相關的資訊?電視台會不會有中東亂局前因後果這類一系列報道?是由於缺乏資源,還是因為電視台不願為此作出半點貢獻?
號稱美貌與智慧並重的甚麼選舉,敢不敢問台上的佳麗,你對以黎衝突有甚麼看法?這樣子對各佳麗苛求了點嗎?那麼,為甚麼在環球小姐的選舉中,德國小姐阿克曼能夠告訴世人,以軍和黎巴嫩真主黨,應該向結成好友的以色列和黎巴嫩兩位代表學習?又,為甚麼加拿大小姐帕尼奇安能夠告訴世人,以黎兩位代表成為莫逆之交,是個美妙的模範?

辦好通識科目

退一步說,即使她們都只是對着稿子讀,這些對話都肯定可以提高觀眾對事件的認識。那麼香港的選舉呢?是主持沒有這般見識,還是電視台怕這樣會影響收視繼而影響收益?抑或是,眾佳麗只懂得像小學生一樣,在主持問「待會兒我們要更努力地掘高麗參哦」時,齊喊一聲,「好」!
傳媒可以做的不必贅述,政府呢?聽說在未來數年,通識科目將與中英數平起平坐。還請有關官員,在這段有限的時間,就這問題上多花一點心思、多聽一點意見,譬如公民黨成員余若薇早前就這科目的內容提出的建議。別要閉門造車,讓問題不了了之,繼續做一個沒有國際視野的「國際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