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爆煲股兩個共通點

英之見:爆煲股兩個共通點

每逢有二三線股出事,例必有記者查問筆者是否中招,力保不失的話,報道就隻字不提。人在江湖,當然明白傳媒的遊戲規則,只怪自己的形象和細價股掛了鈎。其實近期心態已經大大不同,炒股倒不如炒市,這兩天買賣差價收窄之後,情況更加嚴重,假如市場仍是如此抗拒炒股票的話,相信要密謀轉型,做一個專炒期指或者大價股的基金經理。
在海域(1220)事件中,股票投資者所輸的銀碼,和債券持有人相比,算是小巫見大巫。單是海域集團年初發行的債券,總額已高達一億六千萬美元,而停牌前兩間公司的總市值,大概是7億港元,卻要減去大股東持貨的價值,所以股票投資者所蒸發的財富,不過債券的幾分之一,當然債券持有人在清盤時次序會較股票投資者優先。以值博率而言,肯定是股票投資者高得多,債券息率只不過9.25厘,以海域這種股票,博中的話,回報是至少幾成,輸一鋪贏一鋪幾乎已打和,可是債券持有人輸一鋪就有排追,不過當然債券投資者的組合大得多,是用分散下注去控制風險。
債券持有人勁輸,一個重要象徵意義是類似事件極難閃避,名牌基金的盡職審查已嚴格,發十幾億元港紙債券的牽頭經辦人只會更嚴格,專業人士也中招,叫等閒之輩如何避免。
類似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對二三線股氣氛會有打擊,尤其是那些負債比率高,又曾經轉換核數師的公司。雖然上述兩個條件,根本都不是是死罪,但投資者會從出事個案中歸納蛛絲馬跡,對這兩個暫時最明顯的共同證據,一定大有戒心。
二三線的風險形象提高,回報一定要拉高才值博,類似海域的公司再發債,人家都不肯只收9.25厘。所以二三線的股息率要偏高,又或者有遠大的前景,但筆者相信,有更多散戶已寧願炒輪,起碼風險回報會有數。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