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昨日《蘋果》財經版的頭條標題:「收窄差價散戶爬頭細行叫苦」,才醒起昨日是港交所實行第2階段收窄差價的日子,股價在2至10元的股份,買賣差價縮窄至1仙,股價在10至20元的股份,買賣差價則縮窄至2仙。
《蘋果》講到「收窄差價散戶爬頭」,筆者亦確實感到有些時候真可爬頭。筆者一向有投資美國的股份,美國股市在多年前已將股份的買賣差價縮窄至0.01美元(即1美仙),在新制度下,筆者常有成功爬頭的情況。就以上月買入微軟(Microsoft)為例,當時微軟在市場的買賣價為21.82美元對21.86美元,筆者於是以高1仙(即21.83美元)的買盤掛入,因而成功「爬頭」買到(惟現在真有點後悔當時沒有大量購入)。上述例子基本上可經常做到,筆者感到,美股自收窄買賣差價後,較有利一些中長線投資者,讓他們可以較佳的股價吸納股份,作「收集」之用。正如滙控(005)早年以0.50元為買賣差價時大戶經常以數十個牌排在買賣列前頭,所以散戶如欲即時買入,惟有無可奈何地「畀多5毫子」,如欲即時沽出,亦只可「平5毫子」沽出。
長線客慳唔少
綜觀過往數年投資美股的情況,筆者以「用家」身份來講,股份收窄差價確可令長線收集股份的成本下降,最少不用「夾硬」掛高價買入(註:美股是可以看到左右列8個價,即合共16個價)。可是收窄買賣差價對炒家(如即日鮮的Daytrader)來講,卻又另一回事了,收窄買賣差價可謂令他們冇得「炒」。正如好友JoJo昨日來電表示,不少Daytrader的朋友,昨日在收窄買賣差價後,基本上「冇得轉身,搵唔到食」。Daytrader其中之一個看重的地方是股份買賣差價,因為這才是利潤所在,好像昨日一些細價股,雖然仍如常地跳動7、8格甚至10多格,但由於每一個價已由0.025元縮至0.001元,故雖然仍跳動10格,惟金額卻由0.25元縮至0.1元,即使閣下有本事在全日低位買入,並在全日高位沽出,可是利潤卻縮減了6成。據聞昨日不少即日鮮客已「媽聲」四起。
另一方面,在買賣差價縮窄後,對Daytrader來講,「透明度」亦相對降低了,就以滙控為例,早前買賣差價為0.50元,而因為買(Bid)及賣(Ask)的掛牌仍是各5格。換句話說,在買賣差價是0.5元時,炒家可以看到左右(買賣)各2.5元的買賣盤情況。但在差價收窄至0.1元時,炒家雖然仍看到買賣各5個格,但金額已由2.5元縮窄至0.5元(即0.1×5=0.5元),故對炒家來講,其透明度(或市場深度)已縮小了達80%!同時更有利「超級大戶」在5個價後的活動。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