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耀強 52歲
畢馬威會計師樓前合夥人
現為退休人士
我在畢馬威打工二十八年,由最低層做到合夥人,這是我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在任期間戰績再彪炳,現在也只是過眼雲煙,而且打工「萬日」,應是我的極限,所以千禧年之時,開始計劃退休,反璞回歸大自然,終日上山下水,才真正體會到身邊一事一物的趣味。
從事會計行業的都很懂得計算。大學選科、求職,都是為了「盡快退休」而鋪路,說得老實點,打從我第一天上班,退休念頭已經浮現,結果一如我願,三年前以49歲之齡退休,在香港地可算是個異數吧!
我以往工作,經常朝8晚11,鐵面無私不賣人情,曾經試過發出一份長達七頁的核數師報告,破盡全行紀錄;但其實自小愛玩樂,不愛讀書工作,第一天到幼稚園上學,已經做逃學威龍,這算是三歲定八十吧!50歲前,是儲備彈藥的時間,往後的時日,則是玩樂享受的日子。
「玩樂」也不是簡單的事。退休後,我到過青藏高原,當時鐵路還未開通,事前我做了幾個月的準備功夫,上網搜尋登山專家應付高山症的方法,依樣畫葫蘆。在西藏見到天空有兩個太陽,當地人習以為常,但不明因由,我發電郵給天文台長林超英,又問過美國太空總署,才知原來是光影折射造成的「幻日」。
每事問乃天性
自幼養成每事問、尋根究柢的性格,就像上星期一,我獨自在克頓道緩步跑,發現一條約一米高的石柱,石上刻了「CityBoundary1903」,心想,在我退休前一百年,妳便豎立於此,一見如故之感油然而生。
回到家,我已急不及待,上網查看這百年石柱的底蘊,發現石柱原來是「界石」,總共有六條,分布在克頓道、堅尼地城西寧街公園、薄扶林道及摩星嶺道行人隧道(HS22)、寶雲道近司徒拔道、舊山頂道近地利根徑、黃泥涌道,背後還包含着「維多利亞城」(見附文)的故事。
我愈看愈着迷,對其餘五件素未謀面的界石,好奇心也更大。翌日,我先到寶雲道尋寶,雖然我常到此跑步,卻一直忽略了四周的景物,找了好一陣子,才看到第二塊界石。
好奇求勝心切
經過前兩天的搜尋,我決定要在第三天,一口氣訪查其餘四塊界石的下落。大清早,我帶備地圖、相機、水及背囊,最先找到的是黃泥涌道的界石,它豎立在馬路旁,偶一不慎便會擦身而過。及至中午時份,我由中環徒步至舊山頂道,向第四塊界石進發;沿途向行山遠足的人逐一查問,花了整個下午,才得見石面。
搭乘巴士往堅尼地城,已是黃昏5點,而「阿五」就在一個球場附近的汽水機旁,天天也有不少人路經此處,它真箇不愁寂寞。尚餘最後一塊,也顧不了已近6點,直奔上摩星嶺,路途狹窄,雜樹叢生,光線漸黯,山邊惡犬狂吠,真有點走不下去的感覺。
然而,好奇求勝的心,還是戰勝了恐懼,更幸運的,是我發現了「恒行之友」的標記,這是個非一般的行山遠足組織,每次行程都很艱苦,與毅行者無異,會員訓練有素,每個階層的人都有,我也是會員之一,退休後家人怕我獨自行山危險,無意發現這個會,便加入其中。
依據「恒行」的指示,在漆黑中向前走,直到一個分岔路口,面前出現很多條路及隧道,尋覓了大半句鐘,終於,在HS22的隧道入口,我找到了第六塊石。
記者:丹 琍
攝影:程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