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
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促使政府引入長遠房屋政策,故在石硤尾興建樓高7層的H形的大廈,成為香港公屋歷史上的第一型公屋。同期落成的公屋還有柴灣邨、大坑東邨、李鄭屋邨等。
60年代
推出廉租屋計劃及臨時房屋計劃,政府望藉此安置未能即時符合資格申請公屋的巿民,只有一種型號。
70年代
72年,港督麥理浩公布10年建屋計劃,以10年內提供足夠公屋單位予180萬居民為目的。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誕生,居者有其屋計劃、私人機構參與發展計劃在當時推出。同期亦引入工字形、長形及十字形建築設計。
80年代
政府在87年制訂長遠房屋政策,提升資助以吸引港人購買居屋。80年代公屋以Y形設計為主。88年首次推出和諧式公屋,令室內空氣更流通,和諧式設計一直沿用至今。
90年代
建立富戶制度以及租者置其屋計劃,主要以和諧式設計為主。現今公屋單位數字仍不斷上升,原因為舊屋邨重建,居屋停建而將居屋單位改為公屋出租單位,如油塘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