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語陸:睇天書不如寫投資日誌

財智語陸:睇天書不如寫投資日誌

每年書展,會展總是人頭湧湧,反映香港人都愛看書。開卷有益,尤其是在知識型經濟下,看書是其中一種提升自己「無形資產」的法門。看不同類型書籍應抱不同的心態,好像看旅遊、飲食等消閒書,即使讀者沒有時間去旅行、品嚐美食,都可以透過看書「望梅止渴」。但看投資書則不同,因為坊間有些投資書所述的致富過程,賺錢好像變金術,尤其是現在身處「搵錢」多寡作為成功指標的年代,讀者很容易迷上這種變金術。
曾經有投資者問,有甚麼好的投資讀物(尤其是讀完之後可贏錢的)可推介,我的建議是讀自己寫的那一本。究竟這是甚麼意思?坊間投資讀物多如繁星,有理論亦有實戰書,姑勿論是以甚麼類型作定位,我亦視之為理論書,不論作者所撰寫的實戰經驗有多真實,背後其實亦有很多假設。

記錄成敗 每周重溫

換言之,所謂實戰,變相亦是一種理論。我絕不否定理論,因為一切的實踐,都是基建於理論之上,而且一些好的投資理論如果運用得宜,投資有斬獲其實不難,問題是所有投資理論,頂多是你投資路上的嚮導,助你開闊眼界,但卻不可以將你變成一流高手,原因每個人的投資風格都不同,即使是理論用在A身上是可行,但未必適合B。
我認識一前輩,早年炒股出神入化,但他至今日仍然非常勤力,勤力在每日都寫自己的投資日誌。他將每日的投資經歷,如買錯股票、走雞、贏大錢、為甚麼買入某隻股票、犯上甚麼錯誤、國際經濟消息對股市的變化影響,都一一記錄下來,每周重溫一次,他的理論是投資其實跟做一門生意沒有兩樣,都要計成本、計機會、計回報率。試想想,如果你搞一門生意,會留意每日企業的一切,哪裏出錯要盡快堵塞,哪裏有商機便要出擊,所以他認為日誌便是他投資生意的藍圖,有藍圖所指引,始終勝過憑空想像。他亦認為炒股是一個人的性格反映,很多時候,人作錯決定,都是因為性格使然,透過翻閱日誌,將自己可取之處加以取用,犯錯的地方避免重犯。
平心而論,不少人讀了不少投資天書都是敗北收場,主因都是自己不斷犯錯,因此,與其讀致勝秘笈,倒不如學習老前輩寫自己的投資日誌,從中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投資路。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