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冠文主演的《寶貝計劃》快將上映,電影中他與BB不乏對手戲,不知道有否返老還童之感?這次他又再經歷一次時光倒流,回到少年時代,回到那啓發他創作的蘇屋邨……
記者:梁俊鵬
攝影:林栢鈞
住蘇屋好過中六合彩
許冠文兒時住在沒水又沒電的鑽石山木屋區,每晚家中各人都要挑着火水燈活動,就如他形容:「用火水燈光不夠,又要怕火警,生活落後到不得了。」一日,幸運之神選中了許家,一家七口終可搬上公屋:「蘇屋邨不但有水有電,又有獨立廚房與廁所,比中六合彩還要威風,一家人就像要搬去另一個天堂。」事實上,當時蘇屋邨選址得宜,坐山望海,自成一角。許冠文更住在彩雀樓12樓頂樓,說蘇屋邨是草根的天堂也不為過。
談起屋邨生活,把不少人腦中封塵已久的玩樂記憶都挖掘出來。許冠文中學與大學生涯雖在蘇屋邨度過,但只能活在忙碌中:「那時根本沒時間去玩。同年紀的屋邨仔都不忘以努力報答幸運之神,齊齊於學業上奮鬥,也絕少花時間於嬉戲上。」最大娛樂是乘巴士到荔枝角附近的海灘游泳、釣魚作樂:「車費一毫子,就享有好像現時高級豪宅的享受。」也從那時開始釣魚成性,每次也釣足9斤魚才打道回家,就連現在到外國旅行,也要花時間垂釣。
屋邨仔的無限階磚
口中的「天堂」、「幸運之神」,現在看來,其實只是一家七口住在約200呎斗室之中,還得跟四弟妹共用一張小書桌。到了夏季,頂樓受陽光直曬,家中沒空調,鬥心反而不曾被蒸發掉!「有時拿起一本書,走到涼亭、走到小花園、坐在鞦韆上,就地便讀起書來。」原來邨內處處也留有許冠文書香。要是天氣真的酷熱難耐,就走到附近的茶餐廳,一杯熱奶茶,就在空調中打書釘:「第一、二次老闆讓我得逞,後來認得我了,就急忙打發我走。」
點滴在心頭,最記得踏入中五升學與就業的分水嶺時,三五知己在公園坐在一起,思考前程。繼續讀書,怕家中經濟負擔不起;工作掙錢,又怕限制了自己的前途。霎時間,鎖匙與地上的階磚碰撞,鏗鏘一聲劃破沉默,原來許冠文將鎖匙拋過離他最遠的那格階磚:「那格叫『無限階磚』。如果我入了大學,就如鎖匙跨越『無限階磚』一樣,前途無可限量。」許冠文不負眾望,成功入讀中文大學的社會學系。教夜校、私人補習、加入無綫,都擠在大學時代短短數年,都就在蘇屋邨。
演繹精裝追女仔
正值青葱歲月,追女仔經驗也絕不欠奉。許冠文會主動跟心儀對象聊天,有時更要用上每天僅一、兩毫的零用錢請對方吃街邊檔魚蛋。若要浪漫,他更會與弟弟許冠傑於走廊彈彈結他,高歌一曲。生命中的真命天子,也在那時遇上。老婆與他既是同學,亦是同事:「無論是夜校教師還是大學生身份,有時都忙得要走堂,是她頂替我教書,又替我整理筆記,親自拿來蘇屋邨給我。」生活簡單,每次二人都走到走廊,倚欄而立,邊看海景,邊研究課題,好不浪漫。
「遠親不如近鄰」
情味,是從前的屋邨文化。「燜雞煲湯,一拉開鐵閘,口福即到。夏天晚上各人將門打開,讓涼風伴着入睡。街坊街里沒有小偷,大家這樣窮,也沒東西可偷。」喝鄰居的湯水成長的許冠文,自從在電視幕前演出,為問答節目擔任主持後,鄰里間更無人不識,但他保持一貫作風,街邊魚蛋仍不離口。許冠文憶說那時首次感受到藝人的壓力:「街坊不是要問我拿簽名,而是責備我身為藝人,不應吃街頭小食,不要作壞榜樣。在蘇屋邨,不吃魚蛋,難道吃魚翅麼?」
70年代,劏死牛不時發生,賊人不「見紅」(一百元紙幣)不收手。許冠文當年第一次出糧買新錶就在街上遇劫。賊人亮出利刀:「我認得你,做電視那個許冠文!」「藝人沒優待?」許冠文問。「有!但錢還是要給,最多將來多點捧你場。」賊人打趣道……那晚劫後餘生,回家路上直至踏入屋邨一刻,他的心情才敢鬆下來。「要是在邨裏有人行劫,我敢相信賊人絕不可能走出邨口。」許冠文回憶街坊遇不平事,整條巷皆挺身而出。
邊說邊走出了蘇屋邨,回首一看:「原來12層樓是這麼矮的!」昔日心中的摩天大廈變了小樓宇。畢竟人望高處,不知拆卸後的蘇屋邨又會藏着多少個奮鬥故事?
風水屋我住緊
許冠文從前居住的單位現由一位姓容的80歲伯伯居住。早前許冠傑復出開演唱會亦有吩咐專人送了5張飛給容伯,許冠文笑說要效法弟弟:「或者新戲上映時,找時間再來彩雀樓送票吧。」
生活點滴成劇情
《半斤八両》之食雞腳
許冠文的電影愛以當時社會面貌作根基,再配以誇張之能事。《半斤八両》中,許冠文飾演的偵探社老闆煮了一隻雞,吝嗇的老闆只將雞腳分給屬下。現實中,常吃雞腳的卻是許冠文。家境並不富裕,許媽媽經常買一些雪藏雞腳回家煮熟,點一下醬油就成美食了。到大時大節,家家戶戶也會豪一次,買隻雞慶祝。身為大哥,每次有雞吃的時候總把肉分給弟妹,自己只好吃餘下的雞腳。
《雙星報喜》之屋邨露台
與弟弟許冠傑主持《雙星報喜》時,劇中的露台布景就是依蘇屋邨的樓宇建成,內容亦環繞在蘇屋邨中聽到的種種八卦事。當時的草根階層看得津津樂道。
你無嚟過呢間茶餐廳
與許冠文走過杜鵑樓,陣陣新鮮出爐的蛋撻香味撲鼻而來。氣味來自這間已開業27年的杜鵑茶餐廳,雙腿很自然就被鼻子牽着走……下午4時,坐了半數座位的都是老街坊,似乎認不出戴着鴨舌帽的許冠文。只有老闆眼睛仍舊銳利,一眼就把他認出來:「你是否許冠文?在這裏幹麼?」
「這裏好像我從前來過的茶餐廳。」許冠文疑惑。
「沒有沒有……我這裏還未夠30年,你72年開始走紅,73年就搬走了。」這是老闆不到一秒的反應。
「我也忘記了,怎麼你比我記得還清楚?」許冠文還要算手指。
街坊聽到他們的對話,幾把嘴插過來:「你是風頭躉,當然記得!」接着就一人一句,如數家珍般將蘇屋邨出產的名人名字逐一念出,連劉德華都榜上有名。吓?劉德華不是在鑽石山及藍田成長?心中出現問號。
一杯熱奶茶送來,幼滑的茶味滋潤了每個味蕾,夾雜和諧的氣氛,有沒有記錯,這刻還重要嗎?
蘇屋地靈人傑
煲蠟專家 謝偉俊
荷花樓
17歲以前一直住喺度
「我係煲蠟專家,最愛中秋節聯同其他屋邨仔煲蠟,我哋會將唔同顏色嘅蠟燭放滿屋邨平台。難忘69年嘅另類賞月活動:就係成群小孩擠在一台小富戶才買得起的小電視前收看有關美國人登月的消息。」
滾軸歲月城大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 張楚勇
牡丹樓+百合樓
度過18個年頭,至成家立室後才搬離
「那時的滾軸溜冰場常聚集了過百小朋友在溜冰,帶頭的就像舞龍般指揮後面,自己當時也跟在後面玩。長長嘅走廊、樓下設施未盡完善嘅遊樂場,都係我哋玩樂地點。」
我愛組團通山跑 黃家強
茶花樓
我最長情,住咗26年!
「屋企接近馬騮山,7、8歲就已經成日通山跑。每次上山都會與鄰家小孩組隊,少則6、7人,亦試過20幾人一齊上山玩。大夥兒每人出一毫子,集資買番薯到山上煨嚟食,食飽就捉草蜢或跳進石梨貝水塘暢泳。」
歌神外仲有band友 伍衛國
楓林樓
住近10年
「當時許冠傑也在附近夾band,可惜無機會一齊玩。而屋邨清貧生活令我學識做人要有耐性,因為嗰時想打籃球卻沒錢買,只好等有人來籃球場時才『黐波打』,少啲耐性都唔得。」
蘇屋邨小檔案
蘇屋邨共有16座樓宇,分5期興建,全部以花卉名稱命名。為當時低薪人士提供水準高、租金低的住屋單位。第一期於60年11月落成。屬於第三期的楓林樓、丁香樓、金松樓、綠柳樓和櫻桃樓乃香港首批Y形公屋。蘇屋邨40多年來孕育出不少名人,包括音樂人周啓生及父親甘草演員周吉、歌星蔡楓華、領匯行政總裁蘇慶和、稅務局局長劉麥懿明,以及曾掌管G4、新界南總區副指揮官卓振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