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中着色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閑中着色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側聞董橋最近在城市大學演講,有聽眾問他,散文寫作是不是一定要跟事實相符。我不在場,不知道董橋當時怎樣作答,但我相信那位聽眾的問題,反映了不少人心中的疑問。
劉基(1311-1375)的〈賣柑者言〉是舊時中學國文範本。「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作者說曾以市價十倍買來一只,「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乾若敗絮。」
只有放在冰箱freezer內,水果才可以「涉寒暑不潰」。劉基時代沒有冰箱。但我們今天不會以悖乎常理指責作者騙人,因為他寫的,是一篇「言近而旨遠」的古文寓言,諷刺朝廷官僚「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劉基以「虛」寫「實」,可見寫實是要講手段的。張岱(1597-1679)寫「滿面疤癗」的麻子說書人柳敬亭,繪影繪聲。且看武松在景陽崗沽酒,「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聲。閑中着色,細微至此。」

武松一吼,是否能使空缸空甓瓮瓮有聲,不必深究,因為這是張岱「閑中着色」。閑中着色並無繩規。董橋《白描》的楔子,說他夜讀美國報章一段消息,烏克蘭女子安娜和瑪麗亞為了謀生,移居波蘭首府華沙。安娜會拉小提琴、會彈鋼琴,原想找到跟興趣和專長相配的工作。結果為了生計給人家洗地板擦皮鞋。瑪麗亞呢,在家鄉唸完大學,一心一意要再去讀心理學。結果呢,為了生活,當了華沙的清潔女工。
董橋讀報後想到了三四十年前從泉州逃來香港暫住他家的薇姨。薇姨來港前曾在廈門做了好幾年粗活,指望在香港找到好人家請她做女傭。一天下午,董橋比平日早回家,進門聽到一串鋼琴聲,是蕭邦的夜曲,靈巧,婉約。他輕輕的打開大門,「薇姨纖瘦的背影在古舊的鋼琴前微微晃動。」他在曲子完後低叫一聲薇姨,在她回過頭來時看到一閃的笑意和眼眶噙着的淚水。
薇姨落難香港是事實,但董橋如果不先以烏克蘭女子的經驗閑中着色,單寫光禿禿的baldfacts,你看得下去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