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上周一連兩天到國會作證,交代其半年度的貨幣政策報告,一如以往,其講話又被市場大做文章,股市出現顯著波動。
學者出身的伯南克有其風格,就是講話內容頗有教書味道,層層分析,分析員及投資者可能尚未習慣,致對伯南克「反覆」之言論有微言,但仔細分析,卻又是另一回事。伯南克今次的講稿內容豐富,要點可歸納如下(括弧內為筆者之附註):
(1)美國經濟處於「過渡時期」,由快速增長轉為「與國家生產能力增長步伐一致」的增長期(凡過渡期的轉變均有不明朗因素,伯南克視資源耗用之速度與生產力增長之速度是否協調為主要風險);
(2)「預期的」經濟增長「調節」(moderation)已出現(伯南克所指的「調節」意義是「經濟增長放緩」);
(3)整體的經濟狀況佳(任何經濟周期轉變前,均會處極好或極壞的狀況,重點應放在在轉變的「種子」);
油價回落只是主觀願望
(4)全球生產增長強勁及地緣政治風險增加,推高油價,令美國國內的生產成本及物價有上調壓力;
(5)美國通脹上升源自多方面的因素,但以能源及商品價格上升為主要導因;
(6)這幾年「油價回落的願望」持續落空(除市場變數外,不切實際之願望及預期都是原因);
(7)未來兩年,勞工成本很可能增加(這是個聯儲局評估通脹風險非常重視的數字,伯南克其實已發出預警);
(8)公眾對通脹的預期是評估通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伯南克上任後一再重複這觀點,目的是想增加投資者對他思維方式的理解,但卻為市場帶來新波動,正如他自己所言,長息近期之升勢,與投資者預期改變有關,而這些改變一定程度受伯南克及其同僚之言論影響);
(9)聯儲局成員預期經濟增長將「調整」至與「增長潛力」接近之步伐,隨着時間過去,可限制通脹之壓力(投資者對伯南克這番說話心生樂觀憧憬,認為通脹壓力將減少,聯儲局將暫停加息,但關鍵的問題是,若經濟增長之步伐與增長潛力出現差距,甚至是顯著的差距,將會是甚麼樣子)。
前述伯南克的講話要點,其實都是他上任以來一直強調的,只是在不同場合發表,這些觀點在評估聯儲局未來的行動非常有用。至於伯南克於經濟增長及通脹的評估是否有一套模式,以及應以何種資料作評估,下次再討論。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