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聽說「人藝」重演曹禺的經典劇作《北京人》,趕緊託朋友去買票。一是因為這齣戲我只讀過劇本,還未欣賞過舞台演出,不能不看。讀劇本不看戲,就像古人懶得動,詭稱「卧遊」,說讀讀遊記,便可體會天下山川之秀麗。也像學美術史,累積了大量圖片,對照幻燈片的細部分析,不去親近真蹟一樣,如霧裏看花,癡人說夢,美則美矣,佳亦佳兮,奈何隔了一層。若再心存新潮理論或後理論,意識型態掛帥,則郢書燕說,四川耗子大如虎,東北大娘賽西施,什麼說法都可以出現。歷史學家會說,此非第一手資料;犯罪學者則說,不是直接物證。採信度大為減少,權威性急遽下降。所以,不看不行。
二是因為「人藝」(全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早已是一塊響亮的招牌,口碑遠播。我在七○年代末期就觀賞過《蔡文姬》,雖然覺得郭沫若的劇本有點虛張聲勢,但演出的藝術效果很不錯,而且自有風格,後來陸續看過《茶館》、《天下第一樓》等好戲,對「人藝」的編、導、演,都十分佩服。深感「人藝」有其特殊風格與傳統,揉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與本土歷史文化的獨到關懷。想來是由曹禺、老舍這樣的劇作家,通過焦菊隱這樣的導演,對中國文化傳統及社會內涵有着深刻的認識,有同情、有瞭解,又有時代的批判意識,通過舞台的詮釋,呈現了一個個藝術化的活生生角色。讓你看了,就覺得台上的人物是「真實」的中國人物,穿過了歷史的迷霧,走到了我們眼前。可說是中國話劇的正宗,現代舞台藝術的嵩山少林,所以,不能不看。
結果,看了。看到新一代「人藝」的演出,如何?
怎麼說呢?還是不說的好。昔日之芳草,今天的蕭艾。我想到屈原《離騷》裏的句子。聽不懂,聽不懂就算了。
這是「人藝」五十年來第三次獻演《北京人》,據導演說,要「繼承人藝精神,發展人藝風格,創造新的劇場形態。」抱歉得很,我既沒看到精神,也沒看到風格,更沒看到創新的形態。只看到一群戲劇專業訓練出來的高材生,在台上走來走去,嚷來嚷去,像畢業展演那樣,蹂躪着曹禺的《北京人》。這次演出,是明確表達了主題意識,讓人看到垂死的傳統如何束縛渴望新生活的青年一代,但演來演去,只有概念化的封建傳統扼殺新生事物,人物都不見了,這與革命樣板戲的精神與風格何異?大概唯一的差異是愫方出走,學的是娜拉,不是藍蘋。
《北京人》怎麼沉淪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