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執筆之前數天,由於預計會有戶外活動,所以十分留意天氣變化。當時天氣又悶熱,又潮濕,筆者憑經驗知道未來數天的天氣一定不好,甚至會有暴風雨,及後查天文台的天氣預告,發現預告那數天會「有狂風雷暴,雨勢有時頗大」,這個與筆者所料差不多。
天有不測之風雲
結果,周六大部份時間天陰,並沒有下雨(可能有局部地區性驟雨),但當大家在周日凌晨好夢正濃之際,卻出現連場暴雨和雷暴,不足一小時,天文台先後發出黃色、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而且在1小時內錄得115毫米降雨量,據報是122年來單1小時雨量的最高紀錄。
次日,天文台也要出來解畫,表示天氣變化迅速,風暴雷暴來得快去得亦快,天文台就算有超級電腦運算,速度也不能追上「不測之風雲」,未能提早作出預警。
天文台對天氣預測不準,市民多少心中有氣,但也會明白「天有不測之風雲」的道理,亦了解到電腦始終是一部機器,不能預知未來,能夠準確估計到天氣所有變化。所以市民不會完全怪責天文台,但筆者認為要問責的,是要向未做好防禦工作的部門,例如某地區仍然出現水渠淤塞,那就要怪罪渠務署。渠務署回應說,渠道設計可以抵受「20年一遇的大雨」,但這次是122年來單1小時的最高雨量,所以出現水浸乃「支渠的排洪能力較低所致」。
讓破壞降至最低
這個正是資訊科技界經常談的風險管理的概念。資訊科技系統既由人所設計和製造,就算如何精密,也有機會出現人為錯誤,而這些錯誤更非一般可事前預計。所以資訊科技系統的管理人,雖然不可以百分百避免錯誤機會,但如果做好「風險管理」,就是做好出錯的準備,讓造成的破壞降至最低。
香港人最懂得掌握機會,但卻經常忽視風險;所以往往好景時可以賺到盡,但遇上惡劣環境時就變得不知所措,而且更會輸得很慘。很多人覺得IT工程師應該最講求創意,其實不然;真正的工程師會事事小心,經常要往壞處想,先求穩定才會求變。這個也許是急功近利的香港人可以向工程師學習的地方。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