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大學教育面臨教育資源緊絀問題,想到了「教育國際化」,計劃向「國際」招收外國學生,一來幫補學費收入,二來在「校園」多了幾重金頭髮藍眼睛的「外國友人」,可加強香港自稱為「亞洲國際城市」之幻覺。
另一手是北向招攬大陸所謂「尖子」,貢獻獎學金,希望「尖子」們崇洋媚外的眼睛,在緊張地盯着哈佛耶魯、牛津劍橋之外,也向香港的八家大學投下幾片憐愛的眼神。
先論大學「國際化」。向所謂國際招攬學生,先要定義「國際」是甚麼,今日華文的「國際」二字,帶有高度的欺騙性,以歐美為中心的西半球,加上東北亞的日本為「國際」範圍。中國人一向現實,意識中絕不承認索馬利、莫三鼻給、斯里蘭卡、盧旺達等國家,與香港來說,也是「國際」之一種。
因此大學招攬所謂國際學生,以傳統意識理解,本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芬蘭等白人國家。然而問題來了。這些國家不論文學、藝術、科技,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代表。例如德國是機械和電子工業的先鋒,一個德國學生想進修機械或電子工程,沒有理由不留在德國升讀柏林或萊比錫大學,退而求其次,也會上英國的劍橋或倫大。中國的清華,雖亦自稱所謂科技學術的搖籃,但一個德國大學生除非想學中醫中藥,其他如科技和工商管理等主流學術,絕不會申請報讀清華和北大。德國是科技和哲學之鄉,英國是人文和法治的搖籃,法國則以藝術和核子物理學並優、瑞典和芬蘭更是Motorola和愛立信等電子通訊科技的老祖宗。請問特區的大學學術有何強項可以吸引國際?
要吸引國際「尖子」,必須開創一些國際大學所無的學科。例如香港大學開辦「香港漫畫系」,接受國際學生入學申請,以「龍虎門」漫畫系列,撰寫「香港暴力色情漫畫與七十年代殖民地統治百花齊放社會張力之內在關係」一類的博士論文,又或者由地理系和社會系合辦「廟街學」,由歷史系開辦「石塘咀學」,重點研究香港的百年娼妓史。又或者由香港科大食物營養系開辦「香港大牌檔及街頭零食研究」,接受國際碩士學生,由大牌檔開始,旁及旺角的牛雜、雞腳、豬皮等零食,加上六十年代大陸國軍撤退南來的臭豆腐檔攤,以這個橫切面探究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在學術方面也會開拓創見。
開辦「特色學術」,才對所謂「國際」有一點點吸引力。然而歐美國家的青少年對香港此一層次的地道文化懷有興趣的,相信不及百分之零點零一。退一萬步,即使特區大學對外宣傳成功,能吸引幾千名歐美品味另類的青少年來香港讀大學,研究香港低層文化,剛搞出一點成績,廣東省必定眼紅,以珠江三角和香港的大量工程重叠,將來暨南和中山大學,可能加入打鑼拉客的行列,聲稱研究香港的娼妓,必先研究二三十年代珠江的紅牌阿姑之嶺南淫業正宗。至於牛雜豬皮等旺角街頭雜食,亦源於廣東飲食文化。如此一來粵港大學勢必展開一場拉拉扯扯的內鬥,「國際」學生的來源,本來就那麼小貓三四隻,再慘遭分薄,恐又是一場春夢。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香港學府從未聞要在「國際化」的口號中痛苦掙扎。因為當年香港大學之名排列在英文出版的「英聯邦大學概覽手冊」(TheCompendiumofBritishCommonwealthUniversities),打開名冊,即見港大和中大,與倫敦大學、多倫多大學、雪梨大學、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等平起平坐而並列,這就叫做「品牌」。
香港本來是「國際天倫樂」俱樂部中的一個開心快樂的健康兒童,如果不幸淪為「三毛流浪記」式的國際孤兒,小孩沒娘,說來話長,其中原因,錯綜複雜,不堪回首,只能待曾蔭權連任後大洗牌,看看出局的哪一個高官,到美國的史丹福大學,找一個金頭髮藍眼睛的美國教授,就這個題目寫一篇碩士論文,才能細說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