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基本步:因應年齡調整組合

理財基本步:因應年齡調整組合

談到財富增值時,我們很多時只會着眼於投資項目的獲利潛力,但事實上,投資者本身的個人理財需要,亦甚為重要。此外,資產類別分布對投資組合表現的影響重大,而其中一項可供大部份投資者粗略參考的原則是:投資組合的股票比重,應跟投資年期成正比。

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定時,往往會就下列因素作出考慮,例如:資產類別的選擇與分布比重、入市/出市時機及揀股等。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知己」方面,投資者對於自己本身的回報目標、風險承受能力、投資年期、流動資金需要及財務狀況等因素應作出深入了解。由於每個投資者的個人理財需要會有所不同,難以一概而論,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度身訂做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
至於「知彼」方面,根據美國的一份學術研究,投資組合表現的決定性因素為資產類別分布,當中93%的組合回報差異皆受其影響,而捕捉市場時機及揀股對組合的影響分別只是4%及3%。

資產分布最關鍵

既然資產類別分布對個人投資組合的影響重大,我們在挑選資產類別時,更應選擇相關性不大的資產,例如股票、債券及現金等,因為多元化資產類別受不同的宏觀(例如經濟周期、利率及投資氣氛等)及微觀(例如個別發行商的市盈率、盈利前景及信貸狀況)因素所影響,相關性較低的話,便可以減低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
究竟投資者在訂立個人投資組合時,應該放多少比重在較高風險的投資項目呢?一個較為普遍採用的理財建議,就是不妨以人生階段投資理念作為根據──即投資組合的股票比重跟投資年期成正比,投資年期愈長,股票投資的比重則愈高。簡化一點來說,我們可以把「100-年歲」視為粗略估算,作為放在股票投資的參考比重。
譬如閣下現時是30歲,可以考慮把個人資產的70%(100-30)放在股票投資上,因為投資年期愈長,便愈有時間安度股票市場的上落周期(一般股市周期可由數年至十數年不等),從而捕捉當中的資產增值潛力。至於其餘比重則可放在風險較低的資產,例如債券或現金,藉以減低整體組合的波動性。

年紀大較宜保守

投資年期愈短,債券及現金投資的比重則應愈高,因兩者的波動性及風險均較股票為低,可以增強整體組合表現的穩定性及減低下跌風險。倘若閣下現時已屆70歲高齡,則可考慮把個人資產最多30%(100-70)放在股票投資上;鑑於投資年期較短,在投資組合中宜投放大部份於債券及現金,小部份為股票。在減低整體組合波動性之餘,同時亦可藉少量的股票投資而捕捉資產升值潛力,從而跑贏通脹,減低資產購買力受到通脹蠶食的風險。
沈浩良
蘇黎世保險集團(香港)
投資服務部高級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