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市場化<br>衍生工具接踵而來

邁向市場化
衍生工具接踵而來

在人民幣滙改一役中,贏得不少外界掌聲的人民銀行,除了在現貨滙率改革上,引入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浮動滙率機制外,過去一年亦高效率地推出不少相關市場化配套措施,令人民幣滙率機制朝市場化邁進,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金融中心,覷準人民幣滙改後市場對沖滙率風險的需要,紛紛開發及推出人民幣衍生工具。
綜觀人行在過去一年的多項配套措施,最具突破性有兩方面:一是滙改後不久(去年8月初)正式發出開放中國本土遠期市場通知,讓包括外資行在內的指定銀行,開辦人民幣遠期業務,又在符合相關規定後容許辦理人民幣掉期交易,令境內遠期市場更具流通性。

港研究人民幣利率基準

另一是今年初宣布改變人民幣開盤中間價的報價形式,以13家市場莊家開價,代替過往按前交易日收盤價作指標,新系統令人民幣開價,更緊貼外圍滙市走勢。
本港致力發展成為境外處理人民幣交易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金管局牽頭籌組的財資市場公會(TMA)推動下,本地銀行去年11月推出零售化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合約,為中小企及一般散戶提供對沖滙率風險的機會,TMA刻下亦研究在本地發展人民幣利率基準的可行性。
滙海商機無遠弗屆,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亦「唔執輸」,上月底宣布,8月底推出人民幣期貨及期權新產品。市場相信,隨着人民幣現貨及遠期市場進一步成熟,本土及境外期貨、期權及掉期等產品會更趨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