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剛公布的今年第2季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1.3%,是94年第4季以來的新高。數字令市場人士憂慮,如此強勁的增幅,會否觸動中央採取如2004年般的強硬行政手段調控經濟?
在強勁炒風中,國內一線城市(尤其是北京)的高檔物業價格已顯得高處不勝寒,當局亦針對性地實行了數項政策,以減慢樓市過度投資的情況,例如在4月底時提高借貸利率0.27厘,而其他冷卻樓市的措施大部份均屬於行政手段。
我們認為,中央採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是要減少市場上的過剩流動資金,因為這是造成信貸及投資增長幅度在今年高於目標的主要原因。維持經濟持續地平穩增長,依然是北京視作首要的任務,我們不認為這個方向會於短期內轉變。
批評持雙重標準
另一方面,財經報章繼續執着於北京當局用以調控經濟的手段,是否純粹由市場主導,這實在是捉錯用神。純學術派與美國輿論均一面倒地認為,北京應採取純市場手段而非任何行政手段來調控經濟。但事實上,在大部份情況下,一些帶有行政色彩的措施,對於中國經濟而言往往更能對症下藥。
回想英國在1950及60年代的時候,其經濟發展步伐比今日的中國更快更速,當時連續數屆的政府均有使用類似的行政措施進行調控,但並沒有人質疑英倫銀行的做法,今日某些人卻企圖以此作為批評中國人行的藉口。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對中國過去10年經濟增長及核心物價通脹所作的判斷,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已經大大改善,可見市場對人行的批評並不正確。
我們亦關注中國經濟存在了過熱風險,但仍看好中國政府有能力以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的市場及行政措施來調控經濟,大市應無急跌之虞。政府的措施旨在把增長速度減慢至約7%至8%,令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步伐可以更穩健、更持久。我們對中國的穩健基本因素仍有信心,市況偏軟,只是造就入市的良機。
加息衝擊料有限
即使往後中國再加息數次,銀根仍會保持寬鬆。再者,加息對國內經濟的衝擊亦有限,因為內地製造商及零售商往往負債較少,而負債較多的國營企業則主要從事資源及公用事業,兩者均擁有雄厚定價能力,可抗衡利息成本上升的影響。
此外,中國消費增長蓬勃,但政府仍以鼓勵私人消費為首要任務。在這環境下,中國消費概念仍可在未來數年繼續構成吸引投資者的主題。不過,由於部份零售範疇的內部競爭不斷加劇,我們對於股份的選擇亦日益嚴格。
總括而言,中國投資勝在有長線增長潛力支持。我們並不擔心這主題會受到最近北京推出的宏觀調控措施所影響。有關措施雖可能帶來短期市場波動,但長線而言卻有助引導中國經濟邁向更穩健、更持久的增長。在這前提下,市場出現任何調整,應可視為吸納各種中國概念股,包括在國內上市A股的良機。
崔永昌
JF資產管理投資資訊總監
(www.jf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