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變清了?

珠江水變清了?

張華

廣東省長黃華華和廣州市長張廣寧,上周三率領一眾官員,與三千五百名市民一起橫渡珠江。由於污染嚴重,珠江早被詬病為「臭江」,在多位前任省、市領導「關懷」下,「珠江水變清」已變成一項「政治任務」。黃華華等幹部暢泳珠江,就是要讓大家看見他們治理珠江的成績。但這種宣示政績的政治騷,恰恰暴露了中國政治體制中的最大弊端。

檢驗治污成績

張廣寧上岸後坦白的說:「本次橫渡不是為了游泳而游泳,而是對此前治污成績的檢驗。」顯然,這是用來顯示政績的,而他口中的治污成績又是怎麼回事呢?事緣於二○○一年,時任廣州市委書記的黃華華表明,希望○五年珠江水質可以大幅改善,甚至可以游泳;翌年,時任省委書記的李長春(現為黨內排名第八的政治局常委)視察珠江後,提出「集體橫渡珠江」的構想,爾後幾乎每年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的「兩會」,看到廣東省代表團時都提及這個問題,令廣東官員承受很大的壓力。今年,廣東官員再也坐不住,宣布今年夏天的集體橫渡珠江計劃。
為實現這個「壯舉」,市政府已投資了逾一百八十億元人民幣去整治珠江。到了橫渡前幾天,當局更全力以赴封殺污水源頭,市內一百三十二個流入珠江的水渠口,有五十二個要全面封閉,各大污水處理廠二十四小時運作,還在上游投放大量消毒藥水,殺菌消毒,並禁止漁船及其他船隻在珠江河段作業。總之,所有可能破壞珠江水質的活動一律停止,而有助改善水質的措施則不惜工本的投入,包括引入北江水等,目的只有一個:在七月十二日這個大日子,確保水質可以大幅改善至可以游泳的水平。

仍無防污制度

這是典型的中國「政治騷」:不惜付出驚人的人力物力,甚至對抗自然規律、改變自然條件,確保完成一些政治性的任務,以提升領導的威望。這次集體橫渡珠江,並非政府嚴格執行相關的環保法規,也沒有投資大量資源改善市內的污水處理設施、使污水可以透過排污系統直接排放到大海,因而令江水水質變好;而是在橫渡前執行一些短期的、極嚴苛的減污行政手段,「突擊」改善珠江水質,讓領導人可以在那天順利完成這個「看得見的政治騷」,藉此顯示廣東領導言而有信,也可以向三番四次「關心」珠江污染問題的李長春交代,以免政治壓力不斷增加。顯然,這樣的政治騷,不可能令珠江水質長期保持在「可游泳」的水平(除非黃華華每天也到珠江游泳)。
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換回來的,只是黃華華等人暢游珠江的「寶貴體驗」,卻沒有建立一個良好、可持續改善珠江水質的防污、減污制度。而且,這次政治騷也凸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弊端:任何問題,無論經濟、法律還是社會民生,只有提到「政治高度」,變成「政治問題」、「政治任務」,才能得到解決,令中國變成時時政治、事事政治的「泛政治化」社會。

過後恢復原狀

今次橫渡珠江,若非已貴為國家領導人的李長春多次提及,加上前任市領導的黃華華曾經許下諾言,「令珠江水變清」就不會變成一項政治任務,市長張廣寧也就不可能動員所有資源,令江水在指定時間變清。可是,任何問題都要政治化,或跟幹部的仕途掛鈎才能獲得解決,解決問題的社會成本就會變得非常高;而且,賊過興兵後,一切恢復原狀,這樣的社會又怎能正常運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