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銷售稅文件要丟進廢紙回收箱 - 李兆富

蘋果批:銷售稅文件要丟進廢紙回收箱 - 李兆富

政府說香港的稅基愈來愈狹窄,從來沒有人反駁這個開徵銷售稅的大前提。《蘋果批》嘗試拿政府公布的薪俸稅評稅作個簡單統計,看看真的是稅基愈來愈狹窄,還是政府投機取巧,隨便找個理由就想瞞天過海。
自從○○年開始,年薪三十萬以上的納稅人負擔了約九成的薪俸稅,這個比例在過去幾年一直沒有任何明顯改變。如果將年薪三十萬至七十萬定義為夾心階層,這群人負擔了約37%的薪俸稅,而夾心階層的人數亦維持在37萬人左右,佔總納稅人數目的32%,說明香港現行稅制並不如政府所描述般傾斜。
至於年薪過百萬的高薪族,則負擔了約45%的薪俸稅,同樣,這個比例在過去幾年也沒有任何明顯的改變。這群高薪納稅人,絕大多數按標準稅率繳納薪俸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公道的處理方法,更重要是這個倚重高收入人士的稅收結構,其實是反映了稅務設計上一向奉行的「能者多付」原則,而且可以在能者多付和避免憎人富貴之間得到平衡,這個稅務設計絕對是香港現行稅制的優點。
可惜,特區的官僚未懂得好好珍惜我們自身的獨特優勢,反而慌亂地去抄襲外國失敗的政策。現在,銷售稅建議更明目張膽地從一個錯誤立論開始,可見政府準備工作做得何其馬虎!《蘋果批》有理由相信,負責這項政策的官員,根本完全不了解銷售稅的弊端,便硬生生地將建議拿出來要市民討論。如果連這樣的政策都可以獲得通過,那麼,我們真的要為香港的未來擔憂。

事實上,在細讀這份所謂的諮詢文件時,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政府有不少的所謂研究和估計,其實是搬字過紙地將外國的數據套在香港推算出來。例如政府說行政成本約在五億左右,其實政府是以甚麼作為推算的準則呢?按《蘋果批》所知,外國政府在處理銷售稅的平均行政成本約為稅收的1.6%,政府說銷售稅收入約為三百億左右,恰巧三百億的1.6%就是五億。不過,別忘記外國銷售稅率是多少,政府預算的銷售稅率又是多少,除非香港的官僚可以有過人的成本效益,否則香港用在處理銷售稅的行政成本又怎能不高於1.6%呢?當然,政府也完全沒有交代為何香港的銷售稅處理成本是五億。我們惟有希望政府的推算,不是以抄襲為基礎,否則,如此粗糙的政策建議,香港是沒可能接受的。
過去幾天,《蘋果批》都一直在討論銷售稅,但沒有在建議內容上糾纏,原因是,我們認為根本不值得在枝節上,跟只懂抄襲的官僚浪費精力。不過,我們倒想讓公眾知道,這份所謂的諮詢文件,實在太過侮辱香港人的智慧,而且當中含糊不清的成份太多,例如為何政府估計開徵銷售稅會造成3%的通脹壓力?為何這個數字和用詞,跟美國政府94年的一份討論銷售稅中描述的,開徵新稅對美國經濟影響的一模一樣?這是巧合嗎?特區政府是否認為香港的經濟結構和環境跟94年的美國一樣?否則這個3%的通脹壓力之說又如何成立?
除非政府將所有的推算背後的假設依據拿出來,否則這份文件便應立刻丟進廢紙回收箱,免得浪費香港人寶貴的時間。事實上,這幾天《蘋果批》收到有不少支持的讀者傳來電郵,發表了他們對銷售稅的看法,支持要政府先節流減浪費的觀點。我們希望各位繼續朝香港的管治大方向去了解公共財政管理的問題,不要被政府不清不楚的所謂諮詢浪費時間。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