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 跨媒體創作人、影評人
本周二,特區政府繼續讓香港市民的民生與經濟動盪起來,上映「八萬五」和「二十三條」後的另一鬧劇──「銷售稅」。
為了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簡稱銷售稅),政府展開為期九個月的公眾諮詢,負責推銷的財政司司長唐英年當然成為眾矢之的,他忘記了從前香港經濟成功在於「積極不干預」,也將「還富於民」的口號拋諸腦後,高調地在電視節目中解釋,開徵銷售稅是為了「擴闊稅基」,以及「公平,公正」,並且在「不影響香港經濟」下推行。正因為要求每個市民都盡交稅的責任,銷售稅波及衣食住行,連生老病死也難逃稅網,如此劫貧濟富,難免激起民怨民憤。
打擊各行各業
回顧○四年三月十日的「新聞公報」,唐司長表示新財政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會讓市民休養生息及鞏固經濟復蘇,並指出「自由市場經濟一直是香港成功的基石。因此,經濟發展應該以『市場主導、政府促進』為基本原則。」似早已為推行完全違反「市場主導、政府促進」的銷售稅留下伏筆。他當時提到「世界各地陸續開徵商品及服務稅,以擴闊稅基和增加稅收。香港是唯一沒有徵收商品及服務稅的成熟經濟體系……商品及服務稅的徵稅範圍廣闊公平,亦能帶來可觀而穩定的財政收入。」如徵收的稅率為百分之五,稅金約三百億元,扣除行政費用各方面的補貼,估計每年可為政府帶來約二百億元收入,足夠興建四座添馬艦政府新總部,但對外資、旅遊業、中小企業和弱勢社群的打擊,卻是無法預期。
政黨一致反對
面對銷售稅的威脅,不同政黨罕有地立場一致,同聲反對,並在立法會會議上抨擊開徵銷售稅的建議。但最終會否像「添馬事件」一樣,被政府威迫利誘和分化後逐個擊破,為香港帶來更大的公害,暫仍屬未知之數。誠然,香港稅基的確狹窄,過往太依賴賣地收益,造成不平衡的經濟發展,但開徵銷售稅當真是增加政府庫房收入的最佳兼唯一方法?
當年舊宗主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因為推行「人頭稅」而黯然下台,今日唐司長也因為銷售稅而民望暴跌,參選特首已無望。諷刺的是,他的唯一知音,竟是學成歸來的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被各界視為下屆特首熱門的她表態支持政府,認為「有需要推行不受歡迎,但長遠有益的政策」,昔日她推銷「二十三條」不果而激起逾百萬人的七一遊行,唐英年會否步其後塵?
官員不動腦筋
銷售稅作為特區成立後的另一幕鬧劇,劇本實在太爛太沒新意了!既然高薪厚祿的官員不愛動腦筋,筆者不妨以創作人的身份,斗膽公開獻策,建議開徵更有趣更具創意的稅項:能量稅。如果市民平均每月使用的電費、水費和煤氣費總和高出某個指標,便需要繳付不同比率的稅金,相信比「香港熄燈」更具環保之效。其次是「粗口稅」,每次講粗口都要交稅,香港肯定會成為「禮儀之邦」。
最後乃最合政府心意的「選舉稅」,每位選民在登記和投票時繳付定額稅金,各候選人和提名人的稅金則是普通選民的倍數之上,絕對一舉三得,既可增加庫房收入,又可安撫無權在功能組別投票的選民,而且,看看仍有沒有市民繼續爭取普選?
http://www.cuhkacs.org/~hegu/B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