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收到銀行或信用卡月結單時,你通常會怎樣辦?立即把它打開,還是放在一旁不加理會?事實上,很多人一看到這些財務資料便就會感到混身不舒服,情況就好像早前的電視廣告內容般,女主角收到這些月結單便把它們收藏起來;總之,「眼不見為亁淨」。倘若自覺這情況似曾相識,那麼,你很可能也患上「財務恐懼症」(FinancialPhobia)。
自從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03年1月底公布了一項報告後,英國報紙便經常使用「財務恐懼症」這個片語。研究人員指出,約有900萬英國人出現這一種奇怪的心理病,意即差不多每5名英國人便有一人患有此病。他們害怕面對或處理自己的財務問題,情況之嚴重,甚至已達到從不看銀行月結單,以及不回覆有關他們個人財務之信函的程度。
心理病可大可小
「財務恐懼症」的症狀可以十分生理化。根據研究結果指出,在處理財務問題時,有近半患者會出現心跳加速的現象;15%會感到身體變得冰凍和不能動彈;12%會感到不舒服;11%會出現頭暈迹象。除此之外,由於他們害怕處理財務問題而又要面對,往往會帶來危險的行為,例如不能應付投資環境突變所帶來的影響,又或把自己的財務問題所託非人。
投資經驗變陰影
其實,任何一個對自己的投資組合關注不足的投資者,某程度上也反映出一定程度的財務恐懼。這些患者並非不負責任、揮金如土的人,相反,他們在生活的其他領域上,是相當穩健而又有理性的人。
出現恐懼的原因,通常是他們曾經遭遇某種超乎個人所能控制的財務困擾,致使他們完全厭惡、漠視所有與金錢有關的事物。例如有人曾在九七年金融風暴時投資物業及股票而損失慘重,自始便不再沾手這些投資項目,甚至乎有一段時間甚麼投資也不敢作,只把錢放在銀行內。
事實上,社會上確實有很多人討厭處理自己的投資和其他財務事宜,情況在某些群體中特別普遍。當中,社會階層、年齡、性別以及性格,都是影響因素。
劍橋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23%的女受訪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財務恐懼症,較男受訪者的18%為多;另外,年齡由16歲至24歲的年輕受訪者中,有30%出現病症,而年屆25至34歲的就有26%,65歲以上則有11%。意思是,女士和年輕人出現財務恐懼症的問題會較普遍。
無疑,管理金錢是可以很複雜的。可以想像,一份又長又難理解的小冊子和書本,可以是很沉悶的,尤其當你要單獨面對它的時候。還有,那些財務用語對某些人來說,簡直是外星語言,不喜歡數字和數據的人,也傾向避開財務話題。
理財原理不複雜
然而,倘若你對自己的財務不加理解,只交給理財顧問去處理的話,一旦後者不以你的利益為大前提,你便面臨很大的風險;而即使他盡心盡力為你效力,也沒有可能一生一世地當你金錢的管家。惟有選擇與理財顧問合作,透過他的指引逐步掌握理財要訣,才是上策。
其實,就如同其他類型的恐懼症般,對某些環境及事物感到恐懼,除了因為曾遇到某些經驗外,對該事物存有誤解或不認識,也是其中一項因素。倘若你發覺自己有「財務恐懼症」的問題而又想克服它的話,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接受自己出現這個問題,並在適當的監管下把問題縮到最小。
坊間有不少途徑教人如何投資理財,投資者從報章、雜誌、書籍、互聯網,甚至透過光碟亦可接觸到理財資訊,而當中不乏深入淺出的資料。當你發現原來理財的基本原理是如此簡單時,便會大大減低對財務的恐懼感。
事實上,當投資理財時,也不是所有數字和比率都必須要知道的;而資產配置的要點也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掌握,問題只在於你是否真的想去面對。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