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何以自由?

「自由行」何以自由?

余杰 中國獨立作家

自從「自由行」實施以來,已經有百萬大陸居民到香港旅遊和消費,他們為香港創造了數十億元的巨大商機,以及上萬個工作機會。但是,對大部份大陸居民來說,他們到香港之後,真的就體驗到甚麼是「自由」嗎?

日前,香港一位負責旅遊的政府高級官員在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時,向訪港的大陸同胞提出了若干建議。他認為,大陸同胞到香港觀光,除了必訪像廸士尼遊樂園、海洋公園、維多利亞港等著名景點外,更應切身體驗香港的文化和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可以買幾份香港的報紙看看,了解香港人關心的是甚麼新聞;可以到香港朋友家中做客,了解一下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狀況;也可以參觀香港的各大博物館,了解香港歷史發展的脈絡。這樣得到的關於香港印象,才是立體的,而非平面的。

細味活力所在

我很欣賞這位香港官員的建議,也希望更多到香港「自由行」的大陸朋友能接受這樣的建議。大陸遊客到香港,不應只是吃喝玩樂──當然,說到吃喝玩樂,香港樣樣都是世界一流的;大陸遊客到香港,還應仔細品味和思索香港的活力所在──這樣一個一百多年前長不出莊稼來的小漁村,為何能迅速崛起,成為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
其實,香港靠的不是資源,甚至也不只是靠天然良港的優越地理位置,香港之所以能夠長久保持活力和吸引力,靠的主要是兩個字──「自由」。這兩個字,正是今日中國大陸最為匱乏的,也是中共當局最為恐懼的。

傳播自由價值

自由並不可怕,害怕自由的人,惟有那些剝奪別人自由的人。自由乃是人類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源泉。大陸訪客如果在香港街頭買上一張《蘋果日報》,就可以看到一個五彩斑斕、活力四射的市民社會。在一叠報紙中,有富豪的傳奇,有高官的醜聞,有明星的光芒,有文人的風流,亦有底層的吶喊。從警匪槍戰到廉署行動,從長毛的街頭抗議到賭王為北京背書,從立法會的辯論到巴士阿叔的歎息,從宗教團體承辦慈善事業到教授與律師聯合組黨……不一而足。對於長期以來只能聽到一種聲音、即黨中央的聲音的大陸民眾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也正是「特區」之「特」。
香港雖小,卻可以對大陸發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今天,香港人仍然在苦苦追求普選,這樣的追求完全可以跟大陸同胞的維權活動聯繫起來。
「自由行」本來是中央政府「賞賜」給香港的、用於振興本地經濟的一大法寶,殊不料它亦可以成為傳播自由價值和自由觀念的孔道。香港泛民主派不妨多對「自由行」的大陸訪客施加影響,讓每一個來香港的大陸同胞都能認識到:我們為甚麼必須過與香港人不一樣的生活?既然大家都是中國人,我們也有資格享有香港同胞已經享有的自由,我們也要有「六四」燭光集會和「七一」遊行,我們也要像香港人自由地罵曾特首那樣,自由地罵胡主席。

社會輿論透明

「自由行」乃是大陸自由化之催化劑。如果能夠超越走馬觀花式的遊玩和消費,我相信所有深入香港社會的大陸同胞都會悟出這樣的真理:一個能夠容忍批評甚至寬容謾罵的政府,才有可能是一個高效運作、為民服務的政府;一個輿論透明、觀點多元的社會,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大部份社會成員的認同。如是,長此以往,「自由行」必將開出絢爛的「自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