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消費者要尋找合適的醫生,除了碰運氣及靠朋友介紹外,似乎並無他法。近年醫務委員會、醫學會及部份私家醫院,相繼在網頁上提供門診及手術收費等資料,但查閱並不是太容易,病人組織認為,醫療資訊仍有開放的空間。
診金也沒公布
醫務委員會設有網頁供市民查閱醫生是否有註冊,及屬哪個專科;若市民要了解醫生名片上無數名銜是否認可及獲許可引用,也可登入醫委會的網頁;但要從數以百計的名銜中找出目標,也要花上不少時間。
近年醫委會容許醫生在網上公布基本資料,如開診時間、診金及最多五項經常進行的治療項目,市民只需到醫學會專設的「香港醫生網」,鍵入要查詢的醫生姓名,即可找到以上資料。不過,記者親身試用,發現不是所有醫生也把資料上載,有些連診金也沒有公布;而不少私家醫院的網頁,如仁安醫院則有把手術套餐收費上載。
病人權益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𠵱家市民好難知道點去搵醫生,點知個醫生係咪專科?」他認為醫學團體及醫委會有責任加強公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