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以減薪俸稅做餌,利誘市民接納開徵商品及服務稅(即銷售稅),建議把稅率定為5%,每年額外帶來的300億元收入,可造就寬減薪俸稅及利得稅的空間。倘若細心分析政府的諮詢文件,再參考外國經驗,不難發現建議方案的糖衣願景背後,隱藏着八把鋒利的刀(見表),足以對香港經濟及民生造成重創。 記者:蔡元貴
政府昨向立法會提交改革稅制公眾諮詢文件撮要,指狹窄稅基限制了政府管理和計劃公共財政的能力,削弱香港與外國的經濟競爭力,故建議擴闊稅基,開徵銷售稅,藉此帶來穩定和持續增長收入。
落實後稅率只加不減
政府建議把銷售稅訂於低水平,例如5%,住宅物業買賣不在徵稅之列,旅客可以退稅。假設稅率為5%,則每年可帶來300億元稅收。政府聲稱,這筆額外稅收將可造就寬減薪俸稅及利得稅的空間。
諮詢文件營造出一片美麗新世界,政府庫房增加之餘,又不損市民荷包。一把把插向小市民的利刀,就暗藏在文件背後。本報翻查資料顯示,多個國家在實施銷售稅初時,在其他稅項安排上都有所寬減,藉以贏取公眾接受,一旦落實,銷售稅率只會不斷調高。
以新加坡為例,當地在94年經濟較興旺時開徵銷售稅,最初稅率為3%,但為彌補利得稅及個人入息稅稅率持續削減帶來的損失,當局分別在03及04年初,兩度增加徵稅率至現時的5%。
舉極端例子誤導市民
至於英國,在開徵增值稅初期,對多項商品及服務例如醫護及社會服務、小童衣服鞋襪,以及大部份食品,都實施零稅率或稅項豁免,但徵收稅率就由73年的8%,增至目前標準稅率的17.5%。理論上慈善組織及公營機構可獲增值稅豁免,但英國稅局卻不斷透過法例漏洞來「擴闊稅基」。去年就有一宗案件,稅局指一家非牟利的交響樂團在管理上並非完全由志願人士組成,結果這個組織被迫納入稅網。
港府表示會寬減薪俸稅作為回饋,稅率減幅最高達19%,但文件列舉的減稅方案是假設只減薪俸稅、不減利得稅的極端例子,手法形同誤導消費者的不良推銷員。返回現實,預計當局只會採取中間落墨的方案,即薪俸稅及利得稅各減一些,加上高昂的行政費蠶食了部份稅收,打工仔實際可獲多少薪俸稅寬減,實在成疑。
港府預計開徵銷售稅會令通脹上升3%,以家庭為單位,除了打工一族或可獲薪俸稅寬減外,沒有收入的家庭成員均需面對百物騰貴,加上額外繳付銷售稅,家庭負擔將大增。
「寬減冇可能多過稅收」
政府就新稅放風以來,各界幾乎一面倒反對。香港餐務管理協會會長潘權輝估計,超過一成餐飲及零售業會因而結業。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指退稅手續麻煩,旅客或會因而不來購物。醫學會會長蔡堅表示,當局的建議無豁免醫療費用,該會不會支持。
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陳鎮仁也對新稅有保留,「我都唔記得有邊個國家喺實施銷售稅後,經濟冇出現過負面影響。」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指對百多萬不用交薪俸稅的中下層打工仔打擊最大,「𠵱家已經朝不保夕,再加多5%銷售稅點頂?」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關焯照支持銷售稅,認為目前庫房太過倚賴薪俸稅及利得稅,但政府揚言改革稅制並非為了增加稅收,他對此則存疑:「政府一定係想增加稅收,寬減措施涉及嘅金額冇可能多得過銷售稅收入,否則政府無情白事做來為乜?」政府將於周二(後日)公布詳細諮詢文件,諮詢期約九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