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山水化為名勝秀色<br>澳籍攝影師新書教捕風捉影

尋常山水化為名勝秀色
澳籍攝影師新書教捕風捉影

鏡頭前是天若有情水平如鏡的印洲塘,鏡頭後是身水身汗心蕩神馳的艾思滔。這位馳騁香港郊野13年的攝影名家,能把一卷殘雲化為一軸名畫;把一瓣小草化為一片瑰寶;把香港的尋常山水,化為世界級的名勝秀色。想鑽進大師的內心世界,領會他如何在山野間捕風捉影,請前往《艾思滔攝影教室》。

詳盡講解自然攝影

漁農自然護理署與本港澳洲籍自然攝影師艾思滔合作,撰寫一部郊野攝影指南,名為《艾思滔攝影教室》。艾思滔是香港少數以風景寫真為職業的專家,1993年以來,寫過七部以本港鄉郊及古迹為主題的書籍,也是非牟利機構香港自然環境攝影基金會的創辦人。
艾思滔新著作對自然攝影的講解相當詳盡,並以實例闡述不同環境所需的技巧。在〈拍攝實例〉章節中,他把拍攝林地、草地、山嶺等景物的竅門一一點出。舉例說,影岩石,開闊斜坡上的大型岩石構造在交叉光下看來最佳,林地中較細小的石塊則宜採陰天的光線拍攝。
慣了以膠卷影相的艾思滔,對於時下氾濫的數碼攝影頗有點不以為然:「自然攝影不是一件輕快的事,你必須循序漸進的學習,數碼攝影使自然攝影變得太過簡易,初學者根本無從得知當中的基礎知識。我必須強調,記錄景象的是人,不是攝影機。」

歎污染令好景不常

艾思滔還有一點慨歎,就是在空氣污染嚴重的香港,郊野公園好景不常:「特首曾蔭權最近高唱藍天白雲,我深感鼓舞。我過去曾拍攝過一些晴空萬里的山野照片,正是想說明,香港也有媲美世界各地的美景,條件是環境不再污染。」
記者:蔡元貴

印洲塘拍攝實例:這幀照片成功呈現對稱的布局,海和天同樣突出,準確地把高聳的雲朵和海灣作出平衡。漁護署提供圖片

紫羅蘭山拍攝實例:冬季的拂曉時分,枯乾的莎草在晴天日出後不久轉為金色,需要在清晨4時30分登山拍攝。

艾思滔新書《艾思滔攝影教室》將於書展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