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銷售稅討論多年,香港政府一直裹足不前,箇中的最大顧慮就是害怕貧富懸殊惡化。有學者質疑,政府打着「擴闊稅基」的旗幟而提出開徵新稅,問題是,一個社會緣何必須追求稅收的穩定,而付上貧富懸殊的代價?這也是社會福利界反對開徵銷售稅的原因。
霍建寧慳稅650萬
港府構思把從銷售稅獲得的稅收以稅務寬減方式回饋市民,當局在給予立法會的文件中舉了兩個例子:(一)只調低薪俸稅;(二)只調低利得稅。雖然港府沒有明言最後採取何種方式,但相信最終會是薪俸稅及利得稅均會調低。不過,無論採取何種方式,高薪族及大企業均會獲得最多的回饋。
以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為例,兩家公司合共有12名年薪逾千萬的打工皇帝,當中以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慳稅最多,去年其年薪約1.31億元,若標準稅率由16%降至11%計,一年少交654.8萬元薪俸稅。其次是李嘉誠長子李澤鉅,去年年薪約3,945萬元,一年少交197.3萬稅。
基層家庭負擔重
窮等人家呢?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說,其界別最擔心的就是銷售稅對窮人的負擔:「銷售稅包括所有生活必需商品同服務,高收入人士畀多少少冇所謂,但對窮人就百上加斤,貧富懸殊將會更加兩極化。」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說,所有政策都可以有兩邊解說,政府今次推出銷售稅的口號是擴闊稅基、穩定公共財政,但是在稅基得以開拓的同時,必然會造成貧富懸殊惡化,因為相對來說,基層家庭的銷售稅負擔必定比高收入家庭更重,貧者愈貧。
「收入穩定嘅代價就係貧富懸殊惡化,點解社會一定要接受稅收穩定作為首要價值?點解唔係人人平等嘅社會公義?」蔡子強警告,政府在推行銷售稅過程中勢必四面楚歌。日本在80年代引入銷售稅,最終導致執政多年的自民黨倒台:「如果香港政府硬推銷售稅,曾蔭權同唐英年都有可能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