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學成報國 回首百年華人留學歷程

只為學成報國 回首百年華人留學歷程

本港不少父母都冀望將子女送到外國留學,今天聽來輕鬆平常的決定,在百多年前的本港及中國,卻是歷盡艱辛。自第一個中國人容閎於1847年遠赴美國,正式揭開華人前赴海外百年留學的一頁,國父孫中山先生及本港紳商周壽臣爵士等都走過放洋留學的歷程,更教人感動的是前人留學背後,都有一份學成後貢獻國家的高尚情懷。 記者:蔡建豪

港島南區壽臣山道對一般人都不會陌生,該處正是根據本港上世紀著名官紳周壽臣爵士名字命名,他更是1872年間清朝推行官費留學計劃時,遠赴美國留學的其中一名幼童。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他,回國後更出任清廷及民國的官職。在抗戰後返港定居,出任議政局官員等多項公職,對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政府有很大影響力。

留學剪掉清辮

周壽臣於1959年逝世,終年98歲。他的孫兒周振榮今天已78歲,坦言至今難忘與祖父共處南區壽山村祖屋的30年時光。他笑言祖父是第一代放洋留學的港人,接受西方教育的他內裏有前衞的科學思想,但外表及衣飾均保留傳統中國人的一面,「成日着住長衫馬褂、戴卜帽。」在祖父的遺物中,他最愛一個寫有「忍」字的紙鎮,每次睹物都令他想起祖父生前的遺訓。
周振榮說,祖父年僅14歲已出國讀書,放洋留學時為避免同學取笑,曾大膽剪掉清代象徵的辮子。個人經歷教他日後大力鼓吹兒女出外讀書,他的父親、叔父及三名兄弟先後出國留學,父親初次離家留學時,更只得13歲,較祖父初出國時的年紀更小。

感念前人抱負

同樣是早年出國留學華人後代的魏佑海表示,他祖父魏瀚當年出國留學,則是出於一份國家使命。由於鴉片戰爭教清廷認識到外國的船堅炮利,遂派出魏瀚等一批船政學生,到英國及法國等國學習造船。他憶述,祖父回國後到船政局擔當總監工,主持建造的軍艦達八艘,但祖父的成就未有催化後人放洋留學,卻激發繼承加入海軍的志向,發展成小小的「海軍家族」。
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指出,在有紀錄的記載中,跟隨美國牧師鮑留雲赴美的容閎、黃寬及黃勝等人,是首批出國留學的中國人;出外留學的首位港人則是捐款興建那打素醫院的何啟。他指出,在搜集早年留學生資料時,走遍多個國家,今日本港仍有少數遺留早年留學生足迹的地方。前人昔日大力推動留學運動,他坦言國家積弱,意圖學成後貢獻國家是最大的原動力,「睇返當年嘅人幾咁有抱負,真係令人感動。」

周振榮記憶中,祖父周壽臣(中)曾和皇室人員溫莎公爵伉儷合照。

周壽臣(箭嘴示)在港期間,曾獲已故的英國皇太后(前右)接見。

赴美留學的容閎,是首名於耶魯大學畢業華人。

魏瀚被派往法國學習造船。

身任多項公職的周壽臣(中),是港督府的常客,左為第22任港督葛量洪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