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如果你在內地的大街上大喊一聲這個名字,相信會有幾個人同時回應。據公安部機構統計,全國31城市中最多人取的名字依次為「張偉」、「王偉」、「李偉」、「劉偉」。在二億人中便有近六萬人名叫「張偉」,即逾3,000人便有一人以此為名,重名的情況相當嚴重之餘,亦見中國百姓在起名時對「偉」字情有獨鍾。
「我已經認識六、七個與我重名的朋友了。中學時,班裏有三個人都叫張偉,於是老師按照大張偉、中張偉、小張偉來命名。當初父母起名時,希望我成為偉人,與我同名的同學、朋友們的父母也是這麼想的,偉大、宏偉、偉人、偉岸,凡是與偉字沾邊的詞彙一定是非常優秀的,因此以此命名的人也自然非常優秀。」北京一名27歲、名叫張偉的博士生細說其飽受同名的困擾。
北京市民 10%姓王
公安部直屬機構「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近日利用「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對全國31個直轄市、省會城市二億多人的資料進行姓氏及姓名排名統計。
其中在北京,前五名姓氏依次是王、張、李、劉、趙,分別佔總人口的10.35%、9.4%、8.54%、6.91%及3.45%,前五名的大姓已包括整個城市三分一,充份反映多數人口集中在少數姓氏的特徵。
《北京晨報》稱,這次統計亦發現,北京各個年代的姓名都有時代特徵。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姓名研究專家王大良稱,上世紀50、60年代出生者姓名多使用軍、偉、華、紅、建國、建華等字,突出了當時的革命文化特徵;從70年代開始,出生者名字出現多元化趨勢,偉、濤、勇、輝、靜、穎等名大量出現;80、90年代出生人名逐漸趨向時尚化、多元化,如洋、暢、碩、爽、帥等;2000年後三字名重新出現在姓名排行前20名上,分別是宇軒、子豪、子涵、浩然,有些回歸傳統的意味。
中國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