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現今小朋友不知何故總是百病纏身,到底是嬌生慣養,還是環境改變令孩子患病?有醫生認為,不少長期病或與食物敏感有關,家長需特別留意,有需要時為子女戒除致敏食物,直至病情好轉。 記者:張嘉雯
香港生物保健科技公司於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分析了400多名年齡介乎6個月至81歲、需要進行食物過敏測試的港人資料,分析其血液樣本內的抗體。結果發現,最常出現的過敏症狀是皮膚出疹,其次是疲倦、出濕疹、經常感冒及脹氣,而最普遍引致過敏的食物是雞蛋、乳製品、腰豆、香蕉及在麵包、餅乾、蛋糕中可以找到的麩類。
分急性及延遲性
兒科醫生梁淑芳指現代人進食肉類較多,加上生活壓力大、污染及濫用抗生素,令免疫系統受影響。食物過敏分急性及延遲性,前者會引發身體強烈反應,甚至死亡,後者則引致多種慢性病,如哮喘、長期疲倦、便秘、抑鬱、濕疹、偏頭痛等。
研究又發現,若頻密進食同一類食物,導致食物過敏的風險較高。梁淑芳相信大量進食同一食物,會消耗體內特定的消化酶,引發敏感,建議過敏症患者戒除高度致敏的食物。「唔使擔心仔女會營養不良,因為仲有好多替代品,好似植物、豆類、果仁都好好,好多選擇。」
她指出根據食物內的化學物質、抗氧化物活性、維他命及礦物質的含量比較,發現綠色蔬菜、豆類等的營養素最高;精煉糖類、芝士、全脂乳類製品的營養密度最低,不宜多吃。孕婦要注意戒除致敏食物,初為人母者也應餵哺人奶,減低敏感風險。
現年38歲的伍偉文,平日每周運動,定期接受身體檢查,但仍常感疲倦及生飛滋。去年到澳洲開會,他三餐吃當地食物,結果全身水腫,增重10磅,而且無法集中精神,經檢查後發現對乳製品、雞蛋、腰豆及芝麻敏感,戒口後身體漸好轉。
免疫及過敏病專科醫生鄔揚源說,本港只有約2%成年人及5%兒童患有過敏症,所謂延遲敏感的論點沒有足夠證據,而母親懷孕期間吃致敏食物也不會令下一代出現敏感症。
有兒科醫生稱,九成敏感症患者是受空氣影響,只有少於一成與食物有關,一般人絕少出現嚴重食物敏感,若病情不嚴重,根本毋須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