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府桎梏政治人才

大政府桎梏政治人才

何民傑時事評論員

每當討論到香港的政治發展,特別是提及普選特首和立法會時,總有論述以香港缺乏政治人才作為反對理由。而當人們思索本地的政治人物時,又總想不起幾個典範。於是又有人似是而非地說既然政治人才不足,就要先討論如何培訓政治人才,其他事情慢慢再談。
談論培訓政治人才如入五里霧中,甚麼是政治?範圍怎樣?人才指純粹的行政能力,還是其他諸如魅力、親和力?甚麼條件的人方算得上是政治人才?是兩文三語、口舌便給,還是謙謙有禮、學富五車,抑或霸氣橫秋、力壓群雄?培訓是指開班授徒,還是開壇比武?

人才近在咫尺

如果要為模糊概念苦下定義,倒能引用大堆學術理論,列舉多多條件,再議論如何落實培訓。若以培養廚師作比喻,人們會認為既稱為師,斷不會是烹煮家常小菜的主婦,所以廚師非但要三頭六臂,精通中外名菜,還要推陳出新,最好連營養食療也通曉。我們對完美廚師的期望愈高,就愈會設想各式實習、交流、課程,務求定時出產優質廚王。
職業訓練局轄下有一所中華廚藝學院,卻甚少聽聞廚王誕生。其實好的廚師只要能讓食客滿意,可以是母親,亦可能是外傭,更可是街頭小食店的老闆。人們根本不用費神如何培訓廚師,更別妄想花公帑辦培訓基地,人才就源源送上,好的廚師自然有自己的練習方法。
政治人才亦然,愈是以為要由一股強大力量去培訓,就愈會想出千奇百怪的條件,再以大小計劃去企圖落實,最終忽略人才其實近在咫尺。真正關心香港政治人才的存續,倒不如反思當下的社會,有甚麼現象阻礙了政治人才的發展,我們又可以怎樣克服。

官僚決策主導

建華執政八年,最要害在於自以為能掌控一切的大政府思想,八萬五建屋大計、七成人置業目標,在在顯露其目空一切,視社會可以任意玩弄。曾蔭權接位稱要強政勵治,推研最低工資、反壟斷法,毋視自由經濟的自發運行。依行政力量強制市民生活也屢見不鮮,禁市民散養家禽、禁活雞、禁煙……,香港政治正步向奴役境地,由官僚決策取代人民自主。大政府培訓出來的政治人才,也只會是具操縱能耐的統帥,繼續管制大業,今天倡公務員治港正是危險端倪。
追本溯源,現代漢語「政治」一詞源於希臘語「城邦」,因為城邦公民是通過說服來達到政治目的。美國學者肯尼斯.米諾格認為,在古希臘「人與人之間在政治關係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從自己制訂的法律,並輪流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政治本來就不是可以計劃、規範及設計,而是由人民以認許方式去處理共同面對的問題。作為政治人才,更不應以統領者自居,以各種強制力量指揮人民的生活,而要順從社會運作的原有規律,致力保障人民可以選擇生活方式,減少無謂干預。

建立制衡機制

去年曾特首在施政報告力倡政治人才培訓,但其建議文件卻一再延遲發表,坊間更對增設局長助理的建議不甚了了。其實我們還沒弄清楚香港今後的政治發展,也欠缺對管治香港的理念性討論,即使增加政治職位不會被視為利益交換,也肯定無助培訓政治人才。
如果憂慮香港政治人才的存續,就應先放下大政府思維,別再誤以為培訓英明偉大的政治設計師就能替我們解決問題,而應集中精力建立一套恒常更換政權的制衡機制,讓不同政見的組合都可以有統治的機會,也讓人民選擇他們信賴的人當政,政治人才就如好廚師,人人都可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