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殺人無形

「精神病」殺人無形

蔡淑梅醫生

天水圍集體自殺案三名女死者都有精神病紀錄,而且病齡不淺,其中三十一歲女死者,更於十五歲時便開始發病,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她在日記寫下很多個人感想和院中點滴,看來文筆流暢,思路清晰,看不出有任何精神錯亂的迹象,為甚麼她年紀輕輕便被斷定患上精神病呢?
此宗慘劇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小女子同病相憐,互相扶持,本屬好事,奈何始終無法擺脫世俗的無情,又乏突破自我的能力。最後,她們被迫接受失常人的身份,更自覺為世不容,生無可戀,且非死不可!

常被誤診濫用

究竟「精神病」從何而來?先天還是後天?我不是精神病專科醫生,但我接觸過不少自以為有精神病、或已被定性為精神病患的病人。他們的共通點是缺乏自信,疑神疑鬼,無法集中精神,諸多不適,卻又找不出具體病因。
任何毛病都有因由,表面看不出的病,特別困擾病人,假如溝通不來,病人就更加可憐。「精神病」是一個最常被誤診和濫用的名詞,自從「情緒病」和「抑鬱症」等貌似溫和的病名被推出市場後,人們就開始審視自我,懷疑自己有否患上精神病。
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專家用心良苦,向市民詳述「情緒病」的病徵和治療方法,強調有病就要吃藥,吃藥便有救。於是,人類的精神救星不再是神明,而是精神科藥物。我不敢批評專家用藥的權威,但我實在見得太多愈食愈儍的例子。藥齡愈久,愈不能回頭,病人的思想全由藥物控制,還有甚麼精神?甚麼思想?

思想最難駕馭

一個人有病,必定身心俱損,身病易癒,心病卻難醫。要教病人重拾健康,不能單靠藥物。每有新藥物面世,醫護界便如獲至寶,以為人類又能克服某種絕症了。其實,五花八門的藥物,不過是商人的伎倆,跟時裝潮流沒甚麼分別。要是藥物不推陳出新,藥廠便無以為繼。
精神病不是新興的病症,人類有腦袋、有思想,自然會出毛病。思想是所有覺識中最難駕馭,亦最自由不羈的。到了今天,我們也只用了整個腦袋的一小部份而已,還有很大的潛能未被開發。若果只以所謂專家有限的學識,去為所有人的思想定義:哪種想法對,哪種想法不能接受,這是正常,那是失常等,我們豈不有如活在思想禁制的牢籠?

切勿否定自我

當然,只要你的行為和表面態度正確,沒有侵犯他人,別人根本無法窺探你的腦袋。但那些信心薄弱,懷疑自己的可憐人,就如一絲不掛地站於人前,那種恐懼與無助,會令他們更加相信自己有病,非吃藥不可。從此,藥物操控了他的思維,暫時壓抑內心的不安,表面上可以做回一個「正常人」,但內裏卻更加空洞!
愈富裕的社會,愈多精神病患。忙碌緊張的生活,令人無法靜下來,自我意識模糊,一旦情緒失控、心情抑鬱等負面思潮來襲,便足以令人崩潰。政府的精神健康宣傳,團體的支援活動,能拯救這些脆弱的心靈嗎?花巧的說話,動聽的虛言,到底觸不及個人內心的深處。「精神病」最大的危害,並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自我的毀滅,否定自我,與自殺無異。一個人連自己都不信,還可以相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