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母親的短柬》結集出版,插圖設計的小克讓二十名優勝者各得一枝「雞毛掃」——廣東俗話,一時忘了白話文該怎麼寫?
查北京和上海的方言詞典。原來喚「雞毛撣子」或「雞毛撣帚」。
既然翻到「雞」部(難找,簡體是七畫。另外拼音符號又奇怪),便研究一下他們如何使用。正常如「雞眼」、「雞冠花」、「雞頭」、「雞爪子」……不說,有些很有趣:
北京較為迂迴。如「雞吵鵝鬥」、「雞蛋裏挑骨頭」、「雞一咀、鴨一咀」。「雞毛小店」是簡陋小客店。「雞雞兒」即男孩生殖器。「雞屎派」猜不着,指貌似公允,不分是非曲直,一味調和。早年北京習俗,「蛋」是罵人之辭(「渾蛋」、「王八蛋」),所以避言,只稱「雞子兒」。那麼「雞子兒下山」,喻「滾蛋」。
上海有「雞毛菜」,一種形狀如雞毛的小青菜。雞翅膀喚「雞幫」。「雞胸」指小兒因佝僂病而形成的胸骨突出症狀。「雞腳冰」是雞爪狀紋理的薄冰。「雞節頭」最怪,即人的食指。「雞宿眼」是雞欲睡時,將閉未閉的眼,人打瞌睡也有這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