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終於曲終人散!意大利與法國激戰120分鐘後仍然賽和1比1,要互射12碼分勝負;意大利最終以5比3勝出,第4度捧盃。雖然「冠軍賽」於香港時間凌晨2時才開始,但筆者還是與幾位友人到附近的酒吧觀賞賽事。相信不少讀者也跟筆者一樣有出去湊熱鬧,聽聞當晚奧海城便有近400名球迷到場觀戰。無疑,一班人一起觀戰,氣氛熱鬧很多,出現緊張場面時,大家一齊拍手大叫,賽事亦份外精采。
這就是群眾的效應!始終,人類都是群體生活的動物,當有人陪伴瘋狂時,大家便特別瘋狂,反之亦然。
「市場」的其中一個解釋是「一群沒有組織的個人投資者,擁有的同一目的就是去掌握股市未來的情緒,從而獲利」。不過,讀者要知道,群眾是由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個人所組成,每一個人都傾向於擁有競爭性的、矛盾的情緒。樂觀和悲觀、希望與恐懼,所有的情緒都會在不同的時候出現於同一個投資者身上,又或在同一時候同一群投資者都有同樣的情緒。
市場每天的升跌,就是「好友」與「淡友」的角力,看哪一方的力量較強,亦即是看市場上樂觀者居多還是悲觀者居多。其實,不論選用哪一種分析策略,仍是要懂得掌握市場牛市和熊市的階段(股市的周期),以及最近哪一方的力量較大,才能適時調整個人的投資組合。
群眾心理須衡量
說白一點,投資者要掌握的,是當時市場的投資情緒。所以我們要懂得衡量群眾的心理。
過去筆者已提及過市場可以有多瘋狂,CharlesMackay寫了一本很出名的書《驚人的幻覺與大眾的瘋狂》,內容分析了多個市場現象,道出了由17世紀的「鬱金香狂潮」起至其後的大部份泡沫,所有的事件都相當近似:處身在商品市場、貨幣市場或股票市場的一個長期牛市中,群眾往往會誤以為牛市永遠都不會完結。而這種樂觀的看法,令群眾愈來愈勇於收集當中熱門的投資工具;貸款人就不斷借款予投資者,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最後,投資者發覺市場走勢不如想像般強勁而開始感到恐懼時,市場亦無可避免地會因為恐慌性拋售而急挫,直至這個邪惡的漩渦把市場推低於較泡沫開始時還要低的水平為止,其後就是長達幾年的休養期。
眾人皆醉難獨醒
這個不斷循環的現象,就是基於群眾的本質。即使一群極度冷靜和理性的投資者,當他們看見自己的同伴有相類似的情緒及行為時,也會被這種情緒所影響。雖然有很多分析都指出,投資者是傾向討厭風險的,但當身邊的朋友、家人和鄰居都有類似的行動時,很容易也會動搖你的想法,而形成一股群眾的力量。
另一種群眾行為的推動力,在於投資者傾向跟隨權威或領導的意見。其中一個形式,是採取群眾的意見,因為大家都認為大多數人的看法是正確的;另一種形式,是由數個看來具有預測後市能力的市場專家影響着群眾的看法。當市場不穩定時,群眾傾向於尋找一個有能力的領袖來指引他們的方向。
上周筆者已提及過兩個衡量市場情緒的指標。很多時市場的情緒以及股市的走勢可以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一個理性的投資者便會面對一個兩難的抉擇:究竟應該跟隨群眾,還是跟隨自己的分析而與瘋狂的群眾背道而馳呢?事實上,答案很簡單。當群眾的看法與分析一致時,便跟隨群眾的決定,因為群眾的力量可以助你乘風破浪;當群眾的看法與你出現分歧時,便要離開他們。
離開群眾挑戰大
當然,選擇離開群眾是一項很大的挑戰。每位成功的投資者都會有各自的投資策略和分析方法,當他們得出的投資分析與群眾一致時,當然問題不大;但當分析結果與群眾有分歧時,他可能會懷疑自己的分析,又或希望維持現時的部署多一點時間,以爭取多一點的回報。所以,要達致成功,投資者一定要有一個寫好了的計劃,列明在符合甚麼條件和原則下才會投資,以及在甚麼時間賣掉手上的投資項目。這些條件很有可能是由群眾所造成,又或不論群眾的方向如何,都要達致的條件,而最重要是要切實執行。
還有,投資者要緊記的是,擔心錯失投資機會的心態,是很危險的,因為它會推使你作出非理性的決定。就如近期環球市場大升,投資者已急不及待地重返市場,忘記了當下的潛在風險,例如美國加息前景仍然未明朗、北韓試射導彈等。要知道,錯失機會總比實際上錄得損失好,投資者不宜鹵莽行事。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