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對沖基金玩轉全球股市、滙市及債市,現時全球對沖基金約有1.2萬家、資產規模逾1.4萬億美元,亞洲的對沖基金有近1200家,資產規模近1600多億美元。對沖基金(HedgeFund)聲名狼藉,世界各地的財金官員,都將對沖基金形容成破壞市場和諧的機會主義者,就連散戶輸錢都將責任歸咎於對沖基金興風作浪。高官將所有問題都推諉在對沖基金的頭上,其實是要把自己的過失掩藏,而輸了錢散戶更加不知道對沖基金是甚麼一回事。究竟對沖基金是甚麼?為甚麼官員要抹黑對沖基金?今期《蘋果投資一周》為各位來個「對沖基金睇真啲」! 蘋果財經資訊研究組
對沖基金(HedgeFund)始於1949年。世界上首個對沖基金是由美國人AlfredWinslowJones創立,以市場中立(MarketNeutral)的策略從事於股票買賣。事實上,最初的對沖基金在策略上是減低市場風險來獲取最穩定的回報。及後隨著經濟學及統計學在市場上的研究愈來愈廣泛,加上電腦運算能力的不斷提升,財經衍生工具也愈來愈多樣化,對沖基金的策略性也變得愈來愈複雜。另一方面,新興市場的發展,也給對沖基金新的機會,但同時也令到他們聲名大噪。
新興市場機遇多
香港人最熟悉的對沖基金要算是索羅斯(GeorgeSoros)旗下的量子基金(QuantumFund)。1970年成立的量子基金在十年間回報率足足33.65倍,相比同期美國標普五百指數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升幅,索羅斯的「炒功」可見一斑。
不過索羅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要算是狙擊英鎊一役。在1992年索羅斯看準了英鎊缺乏基本因素支持,除了加息便只有貶值一途,但由於當時英國經濟不景氣正在蔓延中,加息會令英國的經濟雪上加霜。當時索羅斯透過大舉沽售相當於70億美元的英鎊,買入相當於60億美元的馬克,短短一個月內淨賺15億美元。英國政府則耗盡了269億美元的外滙儲備,最終仍是慘敗收場。英鎊貶值了20%,而歐洲各國央行亦共計損失60億美元。
量子基金回報勝標普
當然在政府官員眼中,索羅斯可惡至極,要不是他的巧取豪奪,英倫銀行的庫房又怎會被掏得一亁二淨?不過事實上,歐洲在九十年代初正面臨一次重要的經濟轉型,要不是索羅斯等人的衝擊促使了歐洲各國急起改善金融制度,今天的歐洲會仍然是停留在封閉保守的八十年代,亦不會催生像愛爾蘭等歐洲新興市場。
另一個嘗試在歐洲市場圖利的,便是曾創下基金年回報率達30%的對沖基金經理史坦哈德(MichaelSteinhardt)。1994年歐洲經濟仍然一蹶不振,飽受高失業率及低經濟增長的打擊,史坦哈德估計歐洲國家會以減息促進經濟,於是透過槓桿方式買入300億美元的債券等待升值。豈料美國加息遏抑通脹,迫使歐洲跟隨,結果債市一片慘淡,史坦哈德一夜之間損失了13億美元,可見對沖基金亦不是每次皆有利可圖。
香港人跟對沖基金最近距離接觸,要算是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當時羅伯森(JulianRobertson)的老虎基金先推倒泰銖滙率,從泰銖暴跌中獲利,然後下一個目標就是香港。當時香港不知道老虎基金已經逐漸迫近,除了沽空港元,更沽空一些股價過高的港股,同時亦沽空恒生指數期貨及期權,最後更全面沽空港股。
老虎基金噬港敗北
以為香港會受傷倒地之際,怎料港府高調宣布救市,一邊下注在重磅的恒指成分股,一邊挾高利息。老虎基金本來不想就此罷休,不過全球市場突然逆轉,俄羅斯銀行收緊貸款,影響老虎基金的後援,加上日圓走強,令大量沽空日圓的對沖老虎損手,再加上聯儲局出手以減息托市,老虎基金因此被迫撤退。不過香港亦受重傷,股市及樓市隨即走下坡。
其後在98年,擁有48億美元資產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因套戥交易操作失誤,導致超過40億美元的虧損,差點迫使基金大規模平倉,引爆全球金融危機。最後美國政府傳說中的跌市急救隊(PlungeProtectionTeam)要求華爾街十一個大型金融機構入股,才得以化解危機。
從上述事例可見,對沖基金並非所向無敵,正因作高風險的投資,蝕錢的機會大增,執笠倒閉的消息時有所聞。事實上,索羅斯的前拍檔利德荷夫(VictorNiederhoffer)亦曾經是對沖基金損手關門的代表人物。話說利德荷夫在八十年代成立的NCZ曾經是華爾街首屈一指的衍生工具交易商,而他的投資回報率更曾經連續十六年在每年35%以上,是當時世上回報最高的對沖基金,成一時佳話。但是由於1997年美國及泰國股市下挫,令到他要將基金關門大吉。不過在2002年利德荷夫捲土重來,其對沖基金在四年間做出了每年50%的回報,更重獲失去多年的最佳對沖基金的榮譽,證明對沖基金跟其他行業一樣,有實力終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