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樓市若放緩美經濟勢告急

麥嘉華筆記:樓市若放緩美經濟勢告急

正如我之前再三重申,我對美債和美元長線的看法非常負面,不過在未來3個月,我相信美債仍可以跑贏美股。為甚麼?畢竟,美債及全球其他地方的債市自2005年夏季開始便已持續下跌,而自2003年至今的表現更大幅落後於全球股市。此外,我們從媒體的報道得知,全球通脹正在升溫。

從附圖中我們可以見到日經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樓價指數在觸頂前後的表現。大家必須留意,在每一個泡沫見頂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一些經濟痛楚,例如日本在1989年後便經歷了長達14年的通縮和經濟呆滯期,而高科技股於2003年3月後亦要面對生產力過剩和價格疲弱的陣痛。那麼,美國樓市見頂後,又會有甚麼後果呢?
現時已有數點迹象顯示美國樓市正在迅速放緩,並開始對經濟產生負面效果,而買樓負擔能力亦已跌至近15年的新低。

買樓負擔能力急降

買樓負擔能力急速下降,原因是樓價在過去5年急升的同時,一個典型家庭的收入不是停滯不前便是持續下跌。此外,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卻自2004年6月時的1厘低位攀升至現時的5.25厘,令融資成本亦水漲船高。即使撇開買樓負擔能力不談,未售房屋特別是那些獨立公寓的存貨正迅速攀升,但買樓的意欲卻持續下跌。
那些充斥於華爾街的永遠大好友當然會告訴你毋須擔心,理由是樓市雖然有放緩迹象,樓價日後的升幅再不可能像過往般大,但樓市對經濟所構成的衝擊卻只會十分有限。
不過大家要留意,新屋動工過往一直是未來經濟活動的最可靠指標之一,因為建造業具有變倍器效應──它直接影響到家庭電器、家具製造、裝修、消費電子及建築材料等多個行業,此外,它亦可刺激與地產服務相關行業,包括所有金融轉介機構如按揭貸款、保險和按揭經紀及地產經紀等行業的活動。
因此我的看法是,美國樓市一旦放緩甚或出現不景氣,所構成的負面影響將會遠超預期,影響亦會遍及經濟每一角落。

影響遍及每一角落

不要忘記,只要樓價不再升值,已會令物業加按的套現活動陷於停頓,消費者極可能被迫要從現時收入中抽取一部份作為儲蓄,而這將會對消費和零售層面構成拖累。近期零售股的股價表現疲弱,正好顯示消費者已在緊縮開支。
不過,現時正在冷卻中的不單只是樓市,供應管理協會(ISM)的非製造業就業指數亦已不斷滑坡,而在這次始自2001年11月、由消費帶動而又高度失衡的經濟復蘇周期,若以歷史表現作為量度標準,ISM製造業就業指數就更早已表現不濟。
以上種種,又有何投資啓示?所有指標皆指向經濟出現放緩,同時,市場對債市的看法亦非常負面。
大家要知道,債市氣氛若陷入低迷,隨而來的往往是一次見底回升。不久的將來,市場投資者將會發覺,美國經濟的孱弱程度比他們所想像的猶甚,屆時投資者會開始對企業盈利產生疑慮,因而把部份資產轉投債券,以致出現債市表現優於股市的情況。
我個人認為,現時兩年期美債所提供的約5.2厘孳息便比投資於股票更吸引。根據過往的紀錄,當聯儲局停止加息後,兩年期債券的孳息在接着的6個月平均會下跌120點子。

美股反彈要趁高沽

在6月底至7月下旬的非常短期內,美股會因季節性因素而略為回升,我們必須把握任何反彈作為趁高沽售的良機,因為美股的上升空間將會十分有限,如標普500於1290至1325點,便形成了一巨大的阻力區。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