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學與雜學

專學與雜學

鄧文正 禧文學舍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美國有一所小規模的「識大學」(liberalartscollege),叫St.CatharineCollege。她的副校長,是有名的教育家,名叫DavidL.Arnold。副校長最近發表文章,表達他對當前一般學校的通識安排,不很滿意;認為美國人在這方面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通常,大學採用的辦法,是要每個人離開本科,跑到其他地方學習。例如,你是念理的,你得修一定數量的文科、社會科等,增廣識見。正因為認為,本科生畢業時不能太無知,所以減少主修學分,讓每個人都能夠享受系外的東西。那是把你從主修科中拔出來,安插到別的科系中浸淫。除了少數保持傳統特別用心的名學府外,一般大學並沒有刻意設計,把你的本科與外科整合起來。
副校長覺得這樣不夠好。他要求學生不光要知道本科以外的知識,也要把外面的知識帶到本科中。固然是綜合式的概念了。跟着提出一些頗有意思的建議,像要求每類科系都要學生讀方法學。比如說,理科生都要念「科學方法」,社會科的要念「社會科學哲學」,諸如此類。不然的話,你怎樣訓練他成為有獨立思考、有懷疑精神的人?
還有。他要求大學三、四年級學生,每學期都有跨科際的研討會。老師學生一起「坐而論道」。每個學院都要有這個項目。因為他覺得,不管你念物理還是地理,最低限度你得考慮幾個基本問題:你的本科與其他科目的關係;本科的專業發展和路向;你怎樣從社會和環境的脈絡下,看你的本科?把本科知識應用出來,有沒有倫理上的考慮?
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你是個念護理學的人。你得用兩條腿走路。你要懂得簡單的醫學知識,應用最先進和最原始的醫療工具。也要懂得輔導兒童,鎮定成人;懂得在緊急狀態下應變,解決當務之急。不能把成人的歇斯底里,小孩的恐懼,穩定下來,你無法執行任務。

採綜合式訓練人才

你不是個三頭六臂的神仙,卻差不多要具備那份能耐。那是說,你的「專」科,其實需要是個「雜」學。
他的結論是,通識設計,使每個學生都從本科中跳出去,固然不俗;但東一科、西一門的,不完整,要把東東西西都帶到本科中。很明顯,你不可能要東教授西老師等,都跑進你的科系中教你。如果──像副校長說的──綜合型的訓練,是從每一個科系中出發,那麼唯一的可能,就是每個教授本身是個通識人才,都有雜學。
確是很理想,對老師的要求也高。
這讓我想起我們的處境。
…………※………………※…………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是古希臘名句。「你看到這三段論證法的邏輯吧?」這些,是從中學老師口中聽到的。「不作媒人三代好,中國社會的人際關係太複雜……」跟着是一番道理。那是化學老師說的。「抗戰播遷,目擊實況,印證書本知識,教我們明白……」那是地理老師的。剛去世不久的林天尉教授,在母校授高中歷史多年。林師教歷史,上下縱橫、中外古今,信手拿來都是學問。旁及其他做人處事之道。學生坐春風、沐化雨。
這些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大學生,學位不獲香港承認,卻孜孜不倦地教導後輩。不光是科目知識,更是做人處世的知識,旁及的知識。加上學校文理界線不明顯──我們規定文理科一起念的,就中學階段說,勉強可以算是一種通識教育了。那不一定就符合了副校長的要求;但起碼,各老師都是從本門科目出發,向外伸展的。
莫不是我們今天的老師,師資訓練都及不上幾十年前的?如果當年老師能做到的,今天同樣可以達到,那,我們還需要辦中學的通識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