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曲終人散,留下滿地激情的碎片。足球帶給人類的除了歡樂也有悲情,每屆世界盃都有球迷因狂喜、哀慟、絕望之情緒決堤而猝死。本屆尤為別致,沒有打入世界盃的中國,電視球迷居然死人最多!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
也就想起大陸「人民網」的一篇記者專稿,該文力證中國其實參與了世界盃,皆因「中國製造」的世界盃系列紀念品和附屬體育用品無處不在。按此阿Q式「精神勝利法」,還須加列一條,中國為世界盃壯烈捐軀的球迷為全球之最。
在歐美諸國,足球與商業營運和經濟效益密切相關,但與政治的關聯卻極為疏淡。誠然,看比賽時的「愛國」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基本情感,但它不是政治,甚至算不上是甚麼高級思維,「愛國主義」從來就不能產生甚麼偉大的思想專著。其實由「愛國」而「主義」,這根「主義」旗杆就十分可疑了。只有把「愛國主義」打造成精神信仰和至尊圖騰的那些國家,「愛國」才會成為沉重的政治。
我看過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一套電視片,它發掘了一段令人感傷的史實──二次大戰中德軍佔領烏克蘭,基輔「狄納莫」足球隊的成員幾乎全部身陷敵佔區,戰後蘇聯製作了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卻說德寇從集中營找來這些球員,和德軍球隊打一場比賽,限令他們必須輸,這些不屈的「狄納莫」球員抗命行事,戰勝了敵人,隨後全部慷慨就義。戰後蘇聯當局為他們建造了墓碑和雕塑群像,供人瞻仰憑弔。電視片也拍下了這座英雄之塚,然而這個故事大部份情節都是假的。BBC追尋尚健在的前基輔球員和居民,拍下了他們的證詞。
這個編造的劇本開始還不算離譜,狄納莫球員沒有關進集中營,他們都在工廠裏做工,當然待遇很差。他們被召集起來踢球,對手是德軍服役的球員,觀眾全是軍人,一半是德軍另一半是匈牙利官兵,狄納莫一直領先,匈牙利人則不停地鼓譟,高聲嘲笑德國人。並沒有人要求狄納莫隊故意輸球,他們得勝後也沒有被關押,還是回到工廠。
但到戰爭後期,有四個隊員因參加抵抗運動而被關進集中營,他們後來都被處決,其中守門員在行刑前高呼:「蘇維埃萬歲!史太林萬歲!」這就是故事的原始素材,它被徹底改寫,創作出一個集體槍決的悲壯結局。於是,成了悲劇角色的就是那些幸存的隊友。
蘇聯戰後對待曾拘禁集中營的本國戰俘和平民都很苛嚴,他們沒有政治前途可言,狄納莫成員則更慘,為了圓那個「真實的謊言」,他們被迫隱姓埋名,在「活死人墓」裏了此殘生。直至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時代,他們才敢出來見陽光。和兇暴的德寇相比,這是另一種殘忍。如此神話,這般愛國,實在太沉重了。
說過悲情故事,最後講一個輕鬆諧趣的「愛國神話」,文革中跳高運動員倪志欽「打破世界紀錄」,說來真要感謝當年的「工農兵通訊員」(「記者」稱謂已被取消),紀錄下毛澤東思想神靈附體的瞬間。倪一舉跨過世界紀錄的橫竿,四下歡呼驟起,想不到意外發生了,原來「工農兵裁判員」沒有把架橫竿的刻度儀擰緊,倪志欽才跳過去,它就緩緩滑下來了。於是滿座啞然,但倪豪情萬丈,說:不要緊,再跳一次!於是重新助跑,縱身一躍,跳出了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這樣的「世界紀錄」,別人不信,我卻深信之。它真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紀錄。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