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港股在沒有特別利好消息下再升至接近16500水平,由於每日成交只有200多億元,要將大市進一步推高並不困難,但同樣地,要挾好倉亦容易,因此,現階段大市走勢依然缺乏明顯方向。以恒指16500點而言,整體的入市價值不高,反而「揀股」吸納更為重要。
銀行股、中資金融股(尤其是保險股)推介吸納的建議維持不變,而筆者於月前已提及的農業股份,近期又有相關政策指再出台,因此,有必要與大家進一步分析。
其實,當大家的焦點放在金融、人民幣的新政策之際,發改會於上周亦正式就政府在支持農業、農村的投資提出連串指南,政府今年投資於農村建設、支持糧食生產、農村飲水安全,衞生等的投資尤其明顯加大,相較去年增加兩成至五成不等,這些均可算是政府在「十一.五計劃」提出後的較具體支持農業之措施。
由於中國去年農村人口仍有近8億人,佔全國人口近6成,雖然這個數字已遠較1980年的80%比率為低,但任何應用在農村及農民的政策所產生之影響實不容低估,該「指南」其實亦為揀選農業相關股份提供指引。
中化香港營運有改善
不過,由於這些股份在港上市的數目不多,而部份亦只是在近一年才逐步轉型發展與農業相關業務,因此,一些以「概念」為題的股份不宜隨便沾手,但一些已顯現出轉型效果的股份續有投資價值。
在這些轉型股份當中,筆者仍維持對中化香港(297)的正面投資評級,而與污水處理相關的股份,包括中國水務(855)及中國光大國際(257)亦不妨考慮。
事實上,這些股份在轉型過程中已先後配股集資,作為新業務發展之資金,這亦無可厚非,因此,亦不必對其過往的配股、供股行動過於敏感,未來亦不排除有進一步的資金需求,不過,若資金用得其所,加上這些行業與政府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決心相配合,新收購或注入資產項目將可為盈利帶來增長空間。
以中化香港為例,集團目前9成盈利是來自化肥產品採購及分銷,集團與加拿大化肥企業POTASH的策略性發展,亦有助其進口化肥產品及分銷業務的收益,而未來將增加在生產業務,使其發展為綜合化肥業務企業。
中國年內將開放內地化肥零售市場予外資參與,中化香港必須在現時積極拓展業務以鞏固其市場地位,可以預期未來將續有不少收購行動,而集團在營運上的改善紀錄,即使未來仍有資金需求,亦不一定需在股票市場籌集。
雖然股價在現水平似欠動力,但業務增長將可帶動股價上試3.5元以上,該水平預期PE為18倍,亦屬合理,至於水務及其他農業股,下周續談。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