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霖 58歲
電訊盈科前副主席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董事局主席
我在商界打滾33年,只做過三份工作。國泰航空是我的最愛。香港電訊令我獨當一面,是我最滿意、覺得最有成就的一份工。在電盈的三年,人人覺得我無所事事,白白浪費,我只可以說,沒有人可以浪費張永霖的時間;那幾年是我自願付出的,這是道德上的責任,因為由電訊合併到電盈,是我親手促成的交易,我有責任令她順利過渡。
妄言將自尋煩惱
退休之後,曾經打算在外逍遙兩三年,但適逢港台請我開咪做清談節目,應該是看中我的知名度吧!心想,人走茶涼,回頭已是百年身,知名度易去難返;最終答允,沒想到一做便是兩年多,而這份沒有薪水的工作,帶給我的滿足感反而最大。
兩年多以來,做了過百輯節目。我有幾個原則,一不指桑罵槐,二不講錢論政,三不談中國國情,以免得罪他人,遭人亂扣帽子。很多人都說,這「三不說」覆蓋甚廣,那還有甚麼話題呢?我卻認為,古今中外,大千世界,難道只有錢財和政治嗎?
事實證明,百多輯的節目,每集的主題都沒有重複過,除了倚仗多年的閱歷經驗之外,還要靠不斷進修觀察去尋靈感。像剛過去的7.1,我再一次走上街頭,但不是參與遊行,而是觀察遊行。我在金鐘太古廣場對出,一看就是數小時;隨身的背包內,永遠放着書本,以及一本殘舊的字典,近期正在看《古文今讀》,細味屈原的《卜居》。
我的節目是錄音播放的,不用直播形式,是因為我說話一定「有的放矢」,所以節目中的歌曲,我也要揀一些言之有物,有意思的作配合。通常在錄音前一天,我才會開始構思講題,再寫下內容大綱,這些事前準備工夫,經常令我廢寢忘餐,但每次收到讀者的回應,那份被肯定的感覺,真是千金難求。
做了多年大企業高層,又曾被借調到中央政策組任職,說實在,我知道的事情真的很多,但我清楚明白,哪些事可以說,哪些事不能妄言,否則只會自尋煩惱。然而,不妄言不代表不發言,所以還是經常得罪權貴,但性格如此,若我真的口直心快,得罪了閣下,請你多多包涵。
那些不可宣之於口的「秘密」,其實猶如十字架。正如最近的電盈事件一樣,就是因為我「知得太多」,所以更加「不恰當」去作任何評論;而我所謂的「秘密」,相信也有解封的一天,關鍵是在時間吧!就像90年夏天,我是第一個由港府應允以半官方身份(中央政策組顧問)到台灣的人,與當時的副行政院長及僑委會主任章孝嚴見面,商討台胞多次入境證件的事。
適當時候說出來
離開中央政策組後,我仍不時透過小組奔走於港府與中方之間,做聯絡溝通工作,如機場第二條跑道,我也有份參與,直到彭定康上任之後,雙方處事方式背道而馳,跑腿的工作才告一段落。十多年前的秘史,到了適當時候,說出來也沒甚麼大不了。
我打工,錢並非指導性的考慮,30多年以來,從未試過為薪酬與老闆討價還價;我在乎的緊張的,是工作的前途、要付的責任及會否被肯定。會否再重返商界?我不敢實牙實齒說不,只可以講,今年已經58歲,財政獨立,說不上大富大貴,但毋須再為生活而憂心,再度從商等同以愈來愈寶貴的時間換錢財,交換的代價與日俱增,就算對方出得起錢,也要我認為值得才行。
撰文:丹琍 攝影:李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