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早報》有一位財經版專欄作家JakevanderKemp,立論以自由市場理念為主,有時候比《蘋果日報》嘅李兆富,孫柏文更「右」,呢位先生係荷蘭裔,母語並非英語,但一早嚟香港搵食,做記者及分析師,自然磨利佢自己嘅英語能力。記得佢有一次批評田北辰等商界,成日指責香港英語水平低落,佢話:「香港人最識得跟市場走,你班老細只要話一聲,英文掂嘅人,薪水高啲,香港人一定學好英語。你哋成日批評英語水平,又唔肯加人工畀英文好之人,究竟想點?」
此君之徹底市場論,唔可以話佢唔啱。當今大趨勢係兩文三語,唔識嘅話,想搵高人工職位,除非自己創業做老闆啦。香港人學普通話、簡體字,容易過乜,學英語就比較困難,左丁山自小英語能力差,經常俾阿媽用藤條打,邊打邊鬧:「喺香港地唔識英文就要做成世咕喱。」打得多,冇辦法唔怕痛,於是由一位考英文交白卷嘅學生變成全班考第二嘅學生,一路考到入大學,苦刨英文,當時究竟為咗乜?無非想搵到份好工而已(知道自己唔係博士材料之後)。身為過來人,左丁山好明白JakevanderKemp講乜。
所以喺星期三睇到馬會加薪,「厚英文熱綫員工」,不禁失笑。原來「馬會兼職電話投注服務員」加薪,只講廣東話嘅,每小時加薪一元,講廣東話及普通話嘅,時薪加一元,但係講廣東話及英語嘅,加薪三元──加到時薪四十八元。「馬會僱員工會」認為咁樣唔公平,變成同工不同酬,不排除示威反對。馬會就認為市場上能接聽英語嘅投注服務員比較少,故此加薪多啲,希望能吸引新人兼留住舊人。呢個解釋,十分合乎vanderKemp嘅市場論,冇唔妥吖!不滿意嘅員工,大可要求轉做英語接聽員,使乜搞示威啫,與其嘥時間參加工業行動,不如去補習吓英文或者多聽啲BBC廣播,為自己增值啦。當市場上充斥識聽英語嘅投注服務員,多到馬會唔想要嘅時候,馬會一定會搞同工同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