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蹴鞠的式微

李怡專欄:蹴鞠的式微

世界盃開到荼蘼,只剩下明天的決賽,延綿一個月,吸引了全球數十億人注目的球賽就要落幕。筆者和許多球迷一樣,最感可惜的是快樂足球王國巴西隊在四強止步。但另方面,又高興以舞蹈腳法踢球的施丹,可以打到最後一場,而且極有可能為他的退休帶來最後的榮光。無論如何,明天的決賽是非看不可的。
中國隊打不進決賽周,是足球的弱國。但足球運動起源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獲國際足聯在二○○四年時予以肯定。漢代劉向所著《別錄》中記載:「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太平清話》又說:「蹋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蹴鞠,蹋鞠,都是踢球之意。這兩段記載,都說明戰國至漢,都以踢球來訓練軍隊,從中發掘出身心、體格超卓的武士。
西漢時皇家在京城長安的宮宛修建了「鞠城」,作為蹴鞠表演和競賽的場地。東漢文學家李尤寫過一首《鞠城銘》,反映當時蹴鞠競技的場地和比賽情況。《鞠城銘》就是刻在鞠城牆上的銘文。全文如下:
「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如此,況乎執機。」

它的意思是,球是圓的,四面圍起的牆是方的,正合天圓地方的陰陽之道。當時比賽的規例是球場兩端,各設六個稱為「鞠室」的半圓形(月形)球洞,每邊球員各六人,正好十二人,表示一年的十二個月。「建長立平」是指比賽雙方必須各選出一隊長,和各選一人作裁判。而比賽就有一個穩定的規則,雙方必須按規則來進行比賽。裁判在執法時要遵行規則,不能對兩隊有親疏之別,要公正不阿,不徇私情,不能偏袒任何一方。運動員就要心意端正,心平氣和,即使輸了球,也不能埋怨和指摘別人。踢球運動的政事(鞠政)尚且要持這樣的標準,執政國事就更應如此了。
中國的足球運動自漢而唐而宋,宋以後就式微了。筆者不知道式微的根本原因,是否與明太祖下令禁士兵「蹴鞠」有關。但宋、明以還,中國的政事就愈來愈無法執行「其例有常」的「法治」,而是愈來愈傾向親疏有別、來以阿私的「人治」了。足球運動若不能做到「其例有常」,裁判若無法奉行「不以親疏,不以阿私」的執法,比賽的球員若不能「端心平意,莫怨其非」而是動輒大動肝火,大打出手,那麼足球運動自然無法發展起來。公平競賽的式微,也反映到中國政治的血緣親疏之趨勢日趨濃烈。中國政治的腐朽、專權、無法與現代文明國家接軌,從足球運動之一斑可窺全豹。現代足球運動在中國無法奮起,莫非也與中國社會已遠離《鞠城銘》所要求的公平競賽有關乎?
香港原是亞洲足球王國,但近年足運也已漸式微。看外國球賽的觀眾仍多,但本地賽事與球隊質素就愈來愈不足觀。香港的政事,原也公正廉明,但回歸後先是董特首執政向左派勢力傾斜,繼而曾特首又提出「親疏有別」論,這種大有違於《鞠城銘》精神的言論竟堂而皇之作為理所當然的執政準則,莫非也要讓香港的政事隨着香港足運走向衰蔽乎?
逢周二、四、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