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療法 恢復病者視力<br>藥物注眼球治黃斑病變

中大新療法 恢復病者視力
藥物注眼球治黃斑病變

【本報訊】全港約有28萬人因深近視而引致黃斑點病變的潛在患者,嚴重者會失明。香港中文大學最近完成新療程的研究,可望減輕病人的危機。傳統療法只能阻止病情惡化,名為抗血管新生的新療法,可使患者視力復原,為病人帶來光明。 記者:黃偉駿、蔡元貴

中大醫學院最近試用的新黃斑點病變療法,初步取得成功效果。簡單而言,抗血管新生療法是把名為Avastin的藥物注射入眼球,注射的部位在眼珠與眼白之間。通過玻璃體內藥物注射對抗血管內生長因數(VEGF),VEGF是一種在黃斑點病變和高度近視異常新生血管形成和發展起着重要作用的生長因數。

三個月治療視力提升

中大醫學院眼科醫院醫療部主管林順潮表示,於去年11月開始試用新療法,不少病人接受新藥治療三個月後視力提升,至今有80位病人接受了這種新治療,17名年老病者中,有14人完全康復;另有46名深近視患者,則進展良好。
83歲的楊伯於年初視力開始衰退,懷疑患上白內障,手術後發現原來是黃斑點病變,看東西時景象扭曲變形,打麻雀也看不清楚手上的牌。接受第一次注射後已恢復八成視力,現正等候第三次注射。另一位自願試用新療法的病人、約30歲的陳女士,則在一次夜深使用電腦工作時,突然消失視力數分鐘,然後看東西時看不見中央部份,接受注射後已恢復視力。

傳統療法只遏抑病情

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眼科主管陳偉民稱,傳統常用的光動力療法有個很大缺點,就是只能遏抑病情,使視力不再惡化,但無法恢復視力。根據臨床測試,病人接受新療法三個月後,視力可以提升。新療法可醫治老年黃斑退化(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wettype))及深近視引致黃斑點病變(Highmyopiamaculopathy)。
深近視是引致黃斑點病變的主因之一,患者因眼軸過長,視網膜退化,增加患上脈絡膜血管增生的風險。中大醫學院早前研究顯示,全港約有4%人口患有超過600度的深近視,以700萬人口推算,即有28萬人潛在患上黃斑點病變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