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1次書店 豪擲5千

逛1次書店 豪擲5千

名媛、女星一屋LV、Gucci手袋,好瘋狂、好「大使」;一班文化人,家中堆滿書、畫、雜誌、CD、DVD,也「正常」不了多少!為追求知識、豐富腦袋,他們每月花費不少,到底他們買了甚麼?文化消費模式如何?八一八,學吓嘢都好㗎!
記者:廖秀娟
攝影:陳盛臣、黃子偉、陳偉強、廖秀娟

陶傑每月一萬見證歷史

陶傑在南區的家,2個分別約150平方呎的書房,一個放中文書、一個放英文書,每間約有過千本書,書櫃中頗多人物傳記,《邱吉爾傳》和《彭定康自傳》都是他近年的愛書。以為「香江第一才子」最花錢部份一定是買書,他的答案卻是:「80、90年代最買得多,我已經過咗瘋狂買書嘅時候。」反而外國雜誌一定買,「一個月最少6、7本,要嚟up-date自己。而我睇戲使嘅錢仲多,一個月睇十套八套,堅持去戲院睇。」買碟花費很少,主要是網上download,「聽Madonna唔使買碟啦,classical就要,我最鍾意莫札特。」陶傑現時每月約花3、4千在買書、雜誌、電影等文化消費。
另一「大使費」是每年4、5次的旅行,「我鍾意歷史,history係要用geography去confirm嘅。」如早前到波蘭的奧斯維辛,親身感受當年納粹德軍集中營的陰森、殘暴,他今日仍說:「真係好恐怖,親身感受先知當日猶太人的苦難。」有時他會為一個「專題」而去一個地方,「剛剛睇完蘇格蘭歷史,咪特登去愛丁堡睇吓;有時會專程去睇古堡、睇鬼屋。」埋單計數,林林總總的花費平均每月就花近萬元(見附表)。

■藏有不少影碟,包括希治閣全集。

搵文化人算賬

@陶傑
雜誌: $70/本×6=$420
電影: $60/齣×8=$480
報紙: $6/份×3×30日=$540
書本: $80/本×2=$160
旅行: $100,000/5次÷12月=$8,333
每月平均文化消費:$9,933
定期入手雜誌:《ForeignPolicy》英國政治時事雜誌;《nature》英國科學科技權威雜誌;《TheEconomist》國際權威經濟雜誌;《TheSpectator》英國保守黨創立的政治雜誌;《ClassicfM》英國古典音樂雜誌。

*消費數目僅為參考約數。

歐陽應霽一口氣買40幾本

跨媒界文化人阿齋歐陽應霽,在文字、漫畫、設計、家具、旅遊界玩過學過,近年在飲食界找到可喜的發展空間,打算餘生都沉溺在親切的飲食文化。於是他近來落力「投資」,由食具、食材資料、飲食史料都大量「入貨」,每月花費頗多。「唔計其他消閒類,淨係飲食雜誌,台灣、日本、英國、本地都固定買十本八本,平時飲食專書、特別的食具亦會買;去一次旅行就更災難性,今年4月去倫敦,一間書店已經買咗40幾本書,埋單390.68鎊(約$5,470),自己都有啲肉痛!」當中書目有洋葱專書《Onion》、世界各地解穢酒形式及菜式《DeathWarmedOver》、英國飲食專欄作家NigelSlater自傳《NigelSlater》等。
阿齋平日還會買很多食材,貴的食具可以是英國TomDixon百多元一隻杯,平的可以是重慶街頭$2一隻鐵碗。家中單是碗也有2、3百隻!每年去3、4次旅行,每次都盡情試當地美食,「去歐美國家,lunch我預每餐$200-$250,晚餐$300-$400,都唔可以餐餐大魚大肉;酒店就一、兩晚住hiphotel,其他我可以住得好平。」

搵文化人算賬

@歐陽應霽
雜誌: $60/本×10 (只計飲食雜誌)=$600
食具: $100/件×10=$1,000
報紙: $6/份×3×30日=$540
書本: $80/本×10=$800
旅行: $100,000/4次÷12月=$8,333
每月平均文化消費:$11,273
每月入手:單是飲食方面,有美國的《Saveur》、《Gourmet》、《Food&Wine》,日本的《Brutus》,內地的《中國美食》、台灣的《飲食》……其餘每月竟買成50、60本各類中外雜誌之多,如果計埋,條數仲襟計!

*消費數目僅為參考約數。

深雪每月2千煲碟

靚女小說家深雪,專職寫小說及專欄。每星期為台灣《蘋果日報》寫書評,所以每星期最少買一本書,「咩書都會買,有時會買啲靈修書,例如《西藏生死書》之類,寫完書評對我寫小說都有用。」
除了書,她最大的文化消費是買影碟,資訊性如Discovery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專題影碟,她買得最多,《SexandtheCity》、《WestWing》、《Survivor》早早已經看過,還有大堆DiscoveryChannel的DVD,全都是關於古文明的,「佢哋好多專題都好好睇,法魯王、埃及妖后……對我寫小說搵資料好有用。我仲鍾意睇美國tvseries,《CSI》、《白宮傳奇》,有法理又有情理,畀到好多寫小說的靈感我。」有趣的是,她每月都會儲起自己的花費單據,自然有數得計,嘩!成2千元都是文化消費。

搵文化人算賬

@深雪
雜誌: $15/本×3=$45
報紙: $6/份×2×30日=$360
書本: $60/本×4=$240
影碟: TVSeries $350×4=$1,400;DiscoveryChannel$100×2=$200
每月平均文化消費:$2,245

*消費數目僅為參考約數。

其他文人點使
蔡瀾 花錢比賺錢多

蔡瀾的嗜好多得很,字、畫、食、篆刻、旅行、電影……問他每月文化消費多少?他也算不出來,「書買得很雜,像老招牌的設計等,醫藥書如《本草綱目》,一買兩套,一套家用,一套放在辦公室。也有大量關於吃的書……已不能算平均一個月花了多少。」他每日看報紙數份,訂閱《國際先驅論壇報》,周刊買《壹》、《東》、《明》、《新假期》。訂閱日本周刊《POST》和半月刊《SARAI》,亦購關於手槍的外國月刊。「電影DVD一個月至少買30部,美國電視連續劇也買,錄音書亦不少。古董字畫,買得起的都買。我只能說,我賺錢的本事,遠不比花錢高。」

鄧達智 每月8千睇書兼睇show

時裝設計師鄧達智,每月會花3、4千元買DVD和CD,2千元買書,2千元睇音樂會、舞蹈、舞台劇等,「liveshow我特別想睇,每個月睇2、3個,不論音樂會、舞台劇、話劇。最近買的書有余華全系列,我好鍾意佢嘅《兄弟》。」

彭浩翔 喪睇戲使4千

導演彭浩翔,每月花費仍然是主打電影,「我的文化花費分布係:$700戲院睇戲,$1,000買DVD、CD,$1,500買書、報紙、雜誌之類,$800睇舞台劇、話劇。我乜戲、乜書都睇,雜誌就睇《亞洲周刊》、《電影雙周》之類。」

Carrie 每月2千買CD雜誌

插畫家Carrie,愛看書不愛看畫,「睇書有好多想像空間,睇畫反而會無意中模仿,所以我啲錢都要晒嚟買書、CD、雜誌。雜誌我鍾意睇英國《Dazed&Confused》、《Another》,音樂就乜都聽,林一峰、碧姬芭鐸都鍾意。」

StevenRiver 2千睇戲+舞台劇

新城電台影評人、女性月刊編輯StevenRiver,每周睇3、4部戲,都是免費試映場,「自己一個月花1千蚊左右買DVD,另一大消費係舞台劇,最近睇咗《萬世歌王》、《攣到爆》等。平均月花2千。」